最近很多人把AIAgent和LLM这两者混为一谈:反正都是 AI,都能聊天,那么他们到底有啥区别?
先说结论,大模型(LLM)是“会说话的百科全书”,智能体(Agent)则是“自带行动力的项目经理”。具体来说,LLM 解决“说什么”,Agent 解决“做什么”;LLM 像人脑的语言中枢,Agent 才是整副躯干加四肢。Gartner 2025 年 4 月的调研显示,在已经落地的 1200 个生成式 AI 项目里,仅 14% 停留在纯 LLM 对话层,剩下 86% 都往 Agent 形态演化。
换句话说,不套 Agent 的大模型,正快速沦为“高级搜索框”。
从“文本概率”到“环境闭环”
LLM 的核心是预测下一个 token。它再会写稿、写代码,也只是对训练语料的统计复现,无法保证答案跟外部世界一致。MIT 今年 5 月做了一件“恶作剧”:让 GPT-4 回答 2024 年 3 月之后的股市行情,结果 41% 的回答自信满满却完全错误——这就是知识截断的天然短板。
Agent 则把 LLM 包进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里。OpenAI 应用研究主管 Lilian Weng 给出的公式在业内已经成标配:Agent = LLM(大脑)+ Planning(规划)+ Memory(记忆)+ Tools(工具)。微软 Build 2025 发布的 AutoDev 框架里,Agent 可以调用 Git、Docker、浏览器,把需求直接变成合并进主干的代码 PR,全程无人值守。IDC 报告显示,采用 Agent 的工程团队,需求交付周期平均从 12 天降到 4.2 天。
从“上下文窗口”到“外置硬盘”
LLM 的短期记忆就是那一两万 token 的上下文,长一点就容易“失忆”。Claude 3 支持 200K token,看似很长,可一旦你要它读 50 份财报再做对比,仍然爆表。
Agent 的做法是把长期记忆外挂:向量数据库、图数据库、甚至传统 MySQL 都能上。拿实在Agent智能体举例,它把每一步操作结果写进本地 SQLite,再用向量检索做语义召回。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依赖云端大模型窗口,也能把跨年历史对话拉到毫秒级响应;更妙的是,不需要跟业务系统磨 API,直接模拟人去点、去填、去导出,老国企的 OA 也能无痛接入,这也是不少预算有限的制造业客户愿意试水的原因。
从“文本建议”到“真刀真枪”
很多人第一次见 Agent 的震撼瞬间,是看到它自己打开浏览器、查数据、写 Excel、发邮件。LangChain 2025 年 6 月的开发者报告里,93% 受访者在 Agent 里接了 3 个以上外部工具,其中最热门的是搜索(89%)、代码解释器(54%)、企业 ERP(31%)。
LLM 只能告诉你“应该怎么做”,Agent 会直接做给你看。比如让 LLM 写 Python 脚本去爬取财报,它能给一段代码,但环境配置、Cookie 更新、反爬策略全得你自己来。AutoGPT 这类 Agent 则会先拆任务,再去 pip 装库、抓网页、存数据、画图表,最后把 PNG 贴进 Notion。麦肯锡内部实验表明,用 Agent 做市场研究,分析师的人均产出提高 38%,同时加班时长下降 26%。
从“胡说八道”到“真金白银”
LLM 说错一句话,最多被网友截图嘲笑;Agent 如果搞错一笔转账,公司直接上热搜。因此,容错设计成了 Agent 落地的生死线。Google 在白皮书《Responsible Agentic Automation》里提出“三级护栏”:第一层让 LLM 自己反思,第二层引入规则引擎做校验,第三层人工审核高风险动作。国内某股份行把这套思路搬到理财销售场景:Agent 负责初筛客户、匹配产品,但最后一键成交必须人工点确认。上线三个月,理财师人均产能提升 45%,投诉量反而下降 18%。
从“按 token 计费”到“按结果付费”
LLM 时代,OpenAI、Anthropic 都是按 token 收钱,企业用得多就贵得肉疼。Agent 把计费逻辑拉到了“结果层”:完成一次报表、成交一笔订单、修好一张工单,再谈钱。Stripe 2025 年 5 月发布的 Agent API 已经支持“成功回调计费”,微软 Power Platform 更是喊出“节省一小时人工,平台抽成 2 美元”。对中小企业而言,这比自己招个实习生划算得多——实习生会请假,Agent 不会。
多模态让 Agent 长出“眼睛”和“耳朵”
LLM 如果只能读文本,那它永远理解不了仓库货架的实景照片。GPT-4o 发布之后,视觉 token 价格暴跌 50%,直接点燃多模态 Agent 的热情。亚马逊最新仓库方案里,Agent 通过摄像头识别货架缺货,调用 LLM 生成采购理由,再自动在 SAP 建 PR。整套流程把原来 4 个人 2 小时的活压缩到 1 个 Agent 15 分钟。IDC 预测,到 2027 年 60% 的工业 Agent 将标配视觉-语言融合模型。
当 Agent 越来越像人,责任边界该怎么划?
Agent 能写代码、能转账、能订机票,它到底算“工具”还是“数字员工”?今年 7 月,美国加州法院受理了首例“Agent 误操作导致航班取消”的集体诉讼:旅客让 Agent 改签,Agent 把 200 多位乘客的航班改到同一天,航空公司直接崩溃。原告律师主张“Agent 是航空公司的代理人”,要求三倍赔偿;航司则辩称“它只是第三方软件”。
国内也在酝酿《算法服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第 27 条明确提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其运营者承担连带责任”。这意味着,以后你给客户提供 Agent,光在界面角落写一句“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已经不够了。
更棘手的是员工情绪:如果 Agent 把初级岗位的活全干了,老员工会不会“训练完 Agent 就被毕业”?普华永道 2025 职场调研显示,42% 的白领担心两年内被 Agent 取代,但同时 58% 的人愿意配合训练 Agent,只要加薪 10% 以上。你看,人性永远比技术难调。
最后总结一下他们俩的区别,如果说LLM 像一枚超级聪明的单核 CPU,Agent 则是一块插满内存、硬盘、显卡的主板,再外接键盘鼠标显示器。少了 LLM,Agent 不会“思考”;少了 Agent,LLM 永远只能纸上谈兵。
下一轮竞争,拼的不再是参数量,而是谁能把 LLM 安全、低成本、可落地地做成 Agent。至于随之出现的责任、伦理、就业这些问题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