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现在的工程师到底还值多少钱?
不是说那种技术年薪百万、拿头等舱飞硅谷的那种,而是指——把手伸进国家命门的人,出个价,到底值几个钱?
台积电泄密的事出来,我第一反应不是震惊,而是毛骨悚然。不是因为日本偷到了图纸,而是因为这个图纸,居然就这么轻飘飘地飞了出去。
9个工程师,手机一掏,啪啦拍几张,把2纳米工艺结构的关键参数传到咖啡店角落,交给一个东京电子的前员工。看上去甚至都不需要加密通道,连剧本都懒得编。这不是高级间谍片,是饭后小群聊。
但事情之所以刺耳,不只是因为泄密成功了,而是它透露出一个更深的逻辑:
台积电不是被外人攻破的,是自己把门打开了。
• 远程办公的电脑,三年来直连研发主网,无人封堵。
• 新员工培训从系统课程缩水成签字即学完的走流程。
• 设备商可以以设备维护为名,自由出入核心区域,无人监控。
如果不是司法介入,恐怕这些环节还能再运行三年,没人知道。就像一艘看起来钢板密布的航母,其实甲板下的舱门全开,谁都能上去打个卡。
我查了下公开资料,这9个工程师里,有人因为欠下百万赌债主动联系外人,还有人因为在公司升职失败,干脆来一把以泄密为代价的自我价值实现。
他们不是被威胁的,不是被收买的,他们是自己觉得——反正守不住,不如卖点有用的。
这才是最可怕的部分。
你可以补漏洞、管权限、加摄像头,但你挡得住人心的跑偏吗?你能每个小时都检测他们的忠诚度吗?
当机密资料的价格,比不上一个工程师半年的年终奖,这个行业的根就开始烂了。
更荒诞的是,泄密对象不是无名黑客,是Rapidus——日本刚刚才在北海道兴建2纳米工厂,计划三年内量产。按原计划,这项目是需要从0开始啃材料、调工艺、反复试产的。结果人家现在手里拿着现成结构图、参数表、节点图,一下就能省去18个月研发时间。
你可以说,这些图也不是一比一就能照搬的,芯片制造链条那么长,靠图纸不等于能生产。但你也得承认,有图纸的Rapidus,起码跑在了没图纸的Intel和三星前头。
本质上,这是一次技术霸权的自爆,不是外敌攻破,而是士兵倒戈。
我纳闷,台积电不是没想过防。那几年不是最怕技术外泄吗?为什么反而越守越松?
后来我发现,很多制度性的松动,其实都是在效率这把刀下砍出来的。
疫情那几年,远程办公成了常态,公司为了让研发不掉线,开放了大量VPN直连权限,计划是等疫情过后再统一整改。但疫情后,没人有空回头收网,权限就一直挂着。
新员工培训缩减,是为了让新人更快上手项目,别一来就浪费三天听课。保密条款签个字就完,留底就好看了。
设备商进出,是因为芯片设备要维护,排班很紧,别耽误线。一来二去,就没人再审设备商的行踪了。
你发现了吗?每一步都很合理,每一刀都像是为了提效降本,但拼起来,却正好劈开了公司的心脏。
我想起一个细节,有员工事后回忆,那天咖啡店里传资料的人,看起来很平常,甚至还抱怨了一句公司最近绩效扣太狠。谁能想到,这种唠叨里藏着一场产业地震。
再厚的防火墙,也挡不住失望的人拿自己当钥匙。
这不是道德批判,也不是企业黑锅。这是个体和组织双向滑坡的结果:公司忙着抓大方向,疏于细节,人也开始觉得忠诚没回报,不如拿点实惠。
更吊诡的是,泄密之后,公司照样正常运转,项目没有停摆,股票也没暴跌。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但一切都已经变了。
技术霸权不是技术能力的堆叠,而是信任、文化、制度、边界感一起撑起的体系。一旦有人不相信这个体系值守的意义,就算技术再强,也能一夜被掏空。
我一直以为,中国工程师是世界最能吃苦的群体,台积电则是他们最强的舞台。但我开始担心这个舞台底下,是不是也藏着越来越多签字即守则的防线,和越来越多半年年薪可换忠诚的标价。
这一次泄密,是设备数据。
下一次呢?是设计图?制程流程?还是干脆整条供应链?
再往下想一层,如果台积电这级别的企业都守不住,那中小型芯片厂靠什么撑?
人都开始怀疑了,你还拿什么讲专利护城河?讲国产替代?讲技术自立?
我昨天刷完这些信息,脑子卡了三秒。
不是不懂泄密的严重性,而是忽然意识到——那个曾经靠技术立身的产业,现在最怕的,居然是人不值钱了。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