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都屈光手术市场的技术角力,绝非简单的国内外晶体产品对决,更折射出头部机构在医疗技术临床转化中的枢纽价值。当累计植入超300万枚的瑞士ICL晶体,与年初刚上市的国产龙晶PR晶体在高端屈光领域首次正面碰撞,这场较量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标志着全球晶体植入技术从单一标准主导进入多元技术共生的新阶段。
在此进程中,成都普瑞眼科作为同时掌握两大技术体系的标杆机构,其临床实践正在构建行业新的评估坐标系——通过超10万例ICL手术积累的成熟经验,与龙晶PR首批临床应用的探索成果相互印证,不仅为两种技术的适配边界提供了实证依据,更推动行业认知从技术参数比拼转向本土化临床价值评估,成为连接全球技术标准与区域患者需求的关键纽带。
ICL vs 龙晶PR晶体:5大维度对比
ICL与龙晶PR的五维技术对比,实质是全球成熟体系与本土创新路径的差异化呈现,其背后折射出屈光手术领域技术演进的双轨逻辑:
1.材料体系的临床价值分化
ICL的Collamer材料以300万例长期数据构建「安全冗余壁垒」,胶原蛋白聚合物的生物相容性经过时间验证,紫外防护等功能设计更偏向普适性风险控制;而龙晶PR的Balacrylic医用丙烯酸材料,选择以「夜间视觉优化」为突破口,通过高折射特性与抗眩光设计锚定亚洲人群高频夜间用眼场景,体现出本土材料研发的场景化导向。
2.矫正范围的市场分层策略
ICL以50-1800度近视+600度散光的全范围覆盖,巩固其「普适性解决方案」的定位,这与其全球市场渗透策略高度匹配;龙晶PR聚焦325-1800度中高度近视人群,暂缺散光版本的设计,实则是后发产品的精准卡位——先满足核心人群需求,再通过迭代补全产品线,这种「渐进式覆盖」更符合本土创新的资源配置逻辑。
3.前房深度适配的技术突破
将适配下限从2.8mm降至2.5mm,看似0.3mm的微小调整,实则是对临床未被满足需求的精准响应。数据显示,国内约15%-20%近视人群因前房深度不足被ICL排除,龙晶PR通过晶体薄型化设计突破这一限制,不仅扩大了手术适应症范围,更体现出本土产品对种族解剖特征的深度适配——这种「针对性优化」正是后发者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路径。
4.光学区设计的功能导向差异
ICL 4.9~5.8mm光学区的经典设计,追求的是全场景下的稳定性与兼容性,经过百万级案例验证,其在各类光线下的表现已形成临床共识;而龙晶PR 6.0mm超大光学区+零球差设计,则是对特定需求的强化满足——针对夜间驾驶、强光环境等场景,通过光学参数优化提升视觉质量,这种「场景化强化」策略,更能快速建立产品的差异化认知。
5.尺寸型号的精细化程度竞争
从4个型号(间隔0.5mm)到10个型号(间隔0.3mm),本质是「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的进阶。更细密的型号间隔,意味着能更精准匹配亚洲人群多样的前房解剖结构,这种「精细化适配能力」的提升,不仅降低了术中晶体调整风险,更反映出本土产品在设计阶段对临床细节的深度介入——通过缩短与个体差异的适配误差,构建技术竞争力。
综上,两者的差异并非简单的参数优劣,而是技术路线的战略分野:ICL以「普适性+长周期验证」构筑护城河,龙晶PR则以「本土适配+场景化创新」实现破局。这种差异化竞争,最终将推动行业从「单一技术标准」转向「多元适配生态」,而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正体现在对两种技术体系的临床价值判断与精准应用能力上。
ICL or 龙晶PR,如何选择?适配最关键
从行业视角看,ICL与龙晶PR的选择逻辑,本质是技术成熟度适配与临床需求精准匹配的平衡艺术,其核心不在于非此即彼的替代,而在于构建基于个体差异的「技术适配坐标系」。
对机构而言,需建立双维度评估体系:一方面,针对ICL,要依托其300万例临床数据的「安全基线」,重点考量患者是否存在散光矫正需求(ICL散光版的成熟度仍是优势)、对长期稳定性的高优先级诉求(如年轻患者的终身用眼周期);另一方面,面对龙晶PR,需聚焦其「本土优化」的技术红利——前房深度2.5mm的适配下限,可覆盖ICL排除的15%-20%潜在人群;6.0mm超大光学区对夜间用眼频繁者(如职业司机、夜间工作者)的增益;10档细分型号对亚洲人眼解剖多样性的适配精度。
更深层的行业启示在于,这种选择正在推动屈光手术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当ICL的普适性安全网与龙晶PR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形成互补,机构的核心能力已从掌握单一技术升级为构建动态评估模型——需将患者的年龄、职业用眼特征、眼表解剖参数、长期视觉预期等要素,与两种晶体的技术特性进行多维耦合分析,最终实现个体最优解的精准输出。
技术驱动发展:普瑞眼科以「双技术生态」领跑屈光手术革新
在晶体植入术领域,普瑞眼科对成熟技术的深耕已形成深厚壁垒。自ICL技术引入中国以来,普瑞团队便以超10年的临床经验,构建起从术前评估到术后随访的全周期体系。
普瑞眼科的艾碧君院长和周继容主任在ICL晶体植入领域有着深厚的专业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艾碧君院长投身眼科临床工作已超30年,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内眼手术经验。她是西南地区较早一批开展ICL晶体植入手术的医生,自2012年率先实施晶体植入手术以来,凭借精湛的医术,五次斩获全球ICL手术量大奖,目前内眼量已突破10万例;艾院长不仅手术技术高超,还多次受邀前往国内外权威眼科医疗教学机构进行交流学习,在全国各项ICL专题学术交流会上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ICL手术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她曾参与“视觉2020”行动,荣获“健康行业2009年度风云人物”等多项荣誉 ,是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委会常委、白内障分委会副主任委员。
普瑞眼科周继容主任同样实力不凡,她是川内为数不多的“激光与晶体”双栖手术医生。暨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她从事眼科临床工作长达25余年,曾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中心工作,在高度近视诊治以及各类复杂疑难激光近视手术方面积攒下了丰富经验。作为双栖手术专家,凭借对患者度数的精准把控、个性化设计以及精湛的手术技巧,深受患者的高度评价。在学术研究上,多次参加国内外眼科会议,并在国际级眼科刊物发表数篇论文。在2025年4月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眼科学与视光学学术会议(COOC2025)上,她受邀参会并在“STAAR Surgical学术展台”分享在复杂屈光手术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临床案例与科研数据,系统阐述ICL晶体植入术联合其他术式在复杂屈光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和临床实践功底。
面对国产技术突破,普瑞眼科同样展现出头部机构的敏锐与魄力。作为成都地区首批开展龙晶PR晶体植入术的医疗机构,其团队在技术上市初期便完成西南地区首例临床应用,术后24小时患者视力恢复至5.0的案例,成为国产晶体临床价值的重要实证。这种「创新技术首发权」的背后,是普瑞对本土患者需求的深度洞察,以及对前沿技术的快速转化能力——通过将全球视野与区域需求结合,让患者同步享受到「本土优化方案」的技术红利。
综上,从十年ICL积淀到龙晶PR率先落地,普瑞眼科的技术布局始终围绕患者适配最大化展开。这种成熟技术稳扎稳打+创新技术快速跟进的双轨模式,不仅让机构同时掌握全球成熟方案与本土创新选择,更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对比数据库——通过两种晶体在临床中的表现分析,持续优化适配逻辑,为不同眼部条件(如前房深度、夜间用眼需求等)的患者精准匹配方案。这种全技术覆盖的生态,正是普瑞推动屈光手术从技术可及迈向个性化精准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