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街角,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唤醒了沉睡的城市;深夜的巷尾,一碟镬气十足的炒粉慰藉着疲惫的灵魂。此起彼伏的“嗦嗦”声,成了中国城市最生动的乐曲。
中国人对米粉的热爱,不仅体现在大街小巷的粉店中,更反映在不断攀升的消费数据上。
据统计,中国米粉产业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级,仅湖南省米粉年产值就超过400亿元。社交媒体的热度也侧面印证了米粉的国民地位:今年上半年,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相关讨论量同比增长超30%,全网声量超十亿级。
“嗦粉”早已超越简单的饱腹需求,成为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情感联结的纽带——分享一碗粉的快乐,讨论各地米粉的差异,在社交平台晒出“嗦粉”打卡照,都成为当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市场对地方特色美食的持续挖掘中,这场全民“嗦粉”狂欢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地方特色米粉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其中,来自湖南省攸县的“攸县米粉”,在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工食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TOP100》中,以862.72的品牌声誉值位列第19,成为米粉赛道的一匹黑马。
这一成绩的取得,无疑是对攸县米粉品牌影响力的高度认可,也标志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开启了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个四线小城市,又不是热门旅游地,是怎么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品牌出圈?又是如何让这地方特色产业走向全国,甚至远涉重洋?
一碗米粉的“硬核”底气
在竞争激烈的米粉市场中,一个地方品牌想要成功出圈,前提是本身品质一定要好,味道必须有记忆点。要是产品本身不过关,或者味道平平、千篇一律,即便投入大量宣传,也只是徒劳,甚至可能因口碑不佳而适得其反。
攸县米粉之所以能在众多米粉品牌中崭露头角,其独特的“韧”劲儿功不可没。这种独特口感,就来自它的原料——早籼米。早籼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偏硬的口感可能不招一些人喜欢,但放在米粉中,却成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味觉记忆”。攸县人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性,将早籼米陈化一到两年。时间的沉淀赋予了米粉更加“爽利”的特质,使其耐煮不糊,Q弹爽滑。
“攸县米粉最大的特点就是煮不烂、炒不断,无论是做汤粉还是炒粉都非常合适!”在攸县老城区的一家米粉店里,老板一边捞粉一边说道,“早餐、夜宵都离不开它。”
攸县米粉的产业发展,离不开“早籼稻”。好在攸县内水系发达,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早在2010年,它便跻身“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南方粮食核心产区”,是名副其实的“湘东粮仓”。
这些年,随着攸县米粉产业的发展,又反向推动了上游早籼稻种植规模扩张,形成了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据统计,攸县早稻种植面积在28万亩左右,产量约12万吨。
然而,仅靠优质原料还不足以成就一碗完美的米粉。攸县米粉独一无二的品质,靠的是当地人代代相传的“十八般武艺”。
在攸县米粉非遗工作坊里,我们见证了传统工艺的匠心独运:“选好陈年早籼米,浸泡时间要根据季节来调整;磨浆要磨得细,达到800目以上;蒸煮的火候要准,差一分则生,过一分则老;挤丝要匀;晾晒要透……”整个流程包含18道工序,历时数天才能生产出通体透亮、韧劲十足的干粉。最后,再由大厨们精心调制,为米粉注入灵魂,一碗令人垂涎欲滴的攸县米粉才能被摆上餐桌。
拥有这么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攸县自然不会浪费这么好的产业发展机会。尽管这中间“竖着”传统手工制作与产业规模化之间的矛盾,也难不倒攸县米粉产业人。
回溯攸县米粉的发展史,攸县人能够把道观的素斋发展成家家户户餐桌上必备的吃食,就可以看出其不拘一格,敢于也善于创新的精神了。
面对市场需求增长,纯手工制作显然难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引入现代化设备势在必行。但这并不代表抛弃传统工艺,而是用更加科学、高效、精准的现代技术,还原传统工艺的灵魂。
手工挤丝改进为双筒自熟式挤丝机,精准控温,既保证了米粉的弹性,又将生产效率提升了四五倍;“阳光模拟干燥室”解决了阴雨天无法晾晒的问题,保证了口感的同时,也避免了资源浪费;标准化无菌包装线,无需防腐剂也能延长保质期……这种“工艺本质不变,生产效率跃升”的智慧,让攸县米粉在2018-2025年间,规模以上企业产能年均增长25%。产品的标准化、合格率也比手工制作的产品有了大幅提升。
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品质的优化,攸县米粉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炎米神”“湘东情”等一批“老字号”和知名品牌相继创立,攸县米粉餐馆也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米粉餐馆四五百家,在湖南省内攸县米粉专营店达2000家以上。这些餐馆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让攸县米粉的名声在湖南地区愈发响亮。
但想要走得更远,攸县米粉产业该如何打破地域限制,冲进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从四线小城“嗦”向世界
全国米粉品牌这么多,米粉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攸县一个小小的四线城市,既不是热门旅游地,也缺乏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想要打破地域限制,并不容易。
最初,攸县米粉能够“出省”,与敢闯敢拼的攸县人分不开。攸县是劳动力输出大县,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外出务工的攸县人超过20万。这些在外打拼的游子,无论走到哪里,都念着这口家乡的米粉。
一开始只是“打工人”在家做,聊以慰藉思乡之情。慢慢地,这种个人行为演变为商业机遇——在攸县人聚集的地方,攸县米粉的餐馆也多了起来。这种基于同乡纽带的自然扩张,为攸县米粉构建了最初的跨省销售网络。
2019年后,攸县县委、县政府将米粉产业提升至战略高度,推出“攸县米粉百店品牌提升计划”,计划两年内重点扶持长株潭、北上广等核心城市的攸县米粉门店,推动品质升级与品牌标准化。
相较于其他地区主流的鲜湿米粉,攸县米粉的干粉形态赋予了它独特的竞争优势:耐储存、易运输,全国化布局之路也更为顺畅。
电商的爆发式增长,则彻底击打破了地域限制,让这一地方特产能够直面全国消费者。
在互联网时代,攸县米粉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早在2016年,攸县米粉就开始布局电商平台。攸县政府紧抓趋势,联合行业协会,邀请电商专家,开展了平台运营指导、直播带货专场、跨境电商培训等一系列电商赋能行动,全面打通线上销路,让“养在深闺”的地方美食跃上数字经济的快车道。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一家美国企业就是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发现了攸县米粉,一次性成交了包括攸县米粉在内的10万美元订单,成为了攸县米粉出口创汇第一单。虽是个例,但也证明了攸县米粉是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极大地增强了攸县米粉企业“出海”的决心,大家更有干劲了。
同时,为了提升攸县米粉的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攸县米粉。攸县米粉在互联网上发起了#攸县米粉挑战赛#等一系列营销活动,攸县米粉的品牌声量不断扩大。2024年湖南省商务厅“湖南味道”评选活动中,攸县米粉入选“十大湘味小吃”,成为湖南味道的代表之一,进一步推升了品牌声誉。
从同乡间的味觉记忆,到电商平台的全国触达,再到跻身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百强榜二十强,攸县这座湘东小城用一碗米粉完成了特色产业的逆袭,建立了全国性的品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