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养老的多元场景中,居家养老因贴合老年人 “恋家” 的情感刚需、保留生活自主性而成为主流选择。舜熙科技通过技术创新,将居家场景的天然优势(熟悉环境、情感归属、成本可控)与专业照护能力深度融合,构建起 “安全有守护、照护有温度、生活有尊严” 的居家养老新范式,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以下维度:
一、熟悉环境中的安全闭环:让 “家” 成为最可靠的屏障老年人对居家环境的熟悉度,本身就是降低意外风险的天然优势 —— 熟悉的动线可减少跌倒概率,固定的生活习惯便于健康监测。舜熙科技通过 “非侵入式技术 + 主动预警”,将这种优势放大为 “全时安全网”:
无感监测守护日常:毫米波雷达隐藏于天花板或墙面,无需老人佩戴任何设备,即可实时捕捉步态稳定性、起身频率、呼吸心率等 30 余项数据。当系统识别到 “凌晨 3 点频繁起身”(可能提示夜尿增多或心肺问题)、“步态突然变缓”(可能预示关节疼痛或中风前兆)时,会自动生成健康预警,同步推送至子女和社区网格员,较传统 “被动等待呼叫” 模式,将潜在风险干预提前 48 小时以上。
紧急场景极速响应:针对居家最致命的跌倒风险,系统通过 AI 算法区分 “正常坐下” 与 “意外跌倒”,误报率控制在 0.3% 以下。一旦发生跌倒,10 秒内即可触发三级响应:本地声光报警提醒,同步推送子女 APP,联动社区应急专员携带急救包上门(运城试点中,平均响应时间从传统的 15 分钟压缩至 8 分钟)。
二、情感归属与自主尊严:技术守护 “家的温度”居家养老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保留老人对生活的掌控感 —— 自主安排作息、维系邻里社交、延续家庭角色。舜熙科技通过 “极简交互 + 情感适配” 技术,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更有尊严:
延续社交与家庭联结:系统内置 “邻里互助圈”,老人说 “想找张阿姨聊天”,即可拨通同社区老友的视频电话;子女通过 APP 可远程查看父母 “今日步数”“三餐摄入”,发起 “远程陪餐” 视频(画面自动放大至全屏,适配老花眼),避免 “被监控” 的抵触感。某独居老人的子女反馈:“以前每天打电话怕打扰,现在看她上午去社区领了鸡蛋,晚上和老姐妹视频,我们放心多了。”
三、低成本高适配:居家场景的普惠性优势相比机构养老的高费用(一线城市中端养老院月均费用超 8000 元),居家养老通过 “技术替代人力”“资源精准匹配” 大幅降低成本,更易覆盖普通家庭:
轻资产模式降低门槛:舜熙的 “居家养老包” 采用 “政府补贴 + 企业让利 + 家庭分担” 模式,包含毫米波雷达、生命体征监测仪、紧急呼叫器等核心设备,家庭月均支出仅 300-500 元(约为机构养老的 1/10)。对失能老人家庭,通过 “智能护理床 + 远程照护”,护工上门频次从每周 7 次降至 3 次,月均费用减少 2000 元以上。
家庭照护压力分流:智能床垫自动记录翻身次数,替代子女夜间频繁查看;AI 健康管家定期生成血压、血糖趋势报告,减少子女带老人跑医院的频次。数据显示,使用系统的家庭中,子女 “请假照护” 时长每月减少 4.2 天,家庭隐性成本降低 60%。
四、从 “生存保障” 到 “品质提升”:居家场景的增值服务舜熙科技将居家养老从 “安全兜底” 升级为 “生活提质”,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更多元的体验:
健康管理个性化:智能马桶盖监测尿液指标,结合智能药盒的服药记录,AI 生成 “饮食建议”(如 “血压偏高,建议食用芹菜等降压食物”),并联动社区菜场配送低嘌呤食材。某患高血压的老人通过该系统,血压达标率从 58% 提升至 89%,减少了急诊次数。
认知与社交激活:VR 设备带老人 “云游” 故宫、平遥古城(画面适配老花眼,语音讲解用方言),缓解出行不便的遗憾;社区通过系统发起 “邻里书画班”“广场舞预约”,老人在家即可报名,避免因 “出门麻烦” 而社交孤立。数据显示,使用系统的老人每周社交频次平均增加 2.3 次,孤独感评分下降 40%。
代际互动新场景:子女可通过 APP 远程为父母设置 “家庭相册轮播”(老照片自动推送至智能屏),发起 “线上家庭聚餐”(多端同步视频,共享屏幕看老电影)。某用户反馈:“父亲阿尔茨海默病后认不出人,但看到屏幕里循环播放的老照片,会笑着说‘这是我家院子’,这种互动比送补品更珍贵。”
舜熙科技的实践将会证明,居家养老的优势并非天然存在,而是需要技术 “隐形赋能”—— 用无感监测替代 “盯梢式照护”,用智能联动解决 “服务触达难”,用情感适配化解 “技术冰冷感”。当老人在熟悉的沙发上看电视时,毫米波雷达在默默守护;当子女在外地工作时,APP 上的 “今日平安” 提示是最好的慰藉;当社区护工带着热乎的饭菜上门时,背后是系统精准的需求匹配。这种 “在家、安全、有尊严、低成本” 的模式,正是智慧养老最贴近人心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