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昨天在北京开幕。记者在现场看到,机器人正悄然改变着人们对其的固有印象。它们不再仅是技术展示的“灵活高手”,更在家庭服务、情感陪伴、人机交互等生活场景中展现出实用价值。
在展会现场,机器人不再只是秀灵活度,更多是展示它们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能力。
未来,像叠衣服这种家务活也有机器人来帮我们干了,而且它叠的不仅效率高还很规整, 非常聪明,知道把叠好的往一块摞。
参展商 安昭辉:它模拟人肌肉的受力方式,可以做一些非常高动态的工作,也可以做一些非常细腻的工作,成为人类的好帮手。
如今机器人的外形也不再只是“钢铁侠”,功能也从会干活拓展到能提供陪伴和情绪价值。
现场这个机器人的手感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温度还比较适宜。
参展商 石云昊:我们自主研发了高精度的传感器,可以很精准识别用户力的大小以及方向,给予不同的反馈体验。它的表面我们是做包覆的材料,可以把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现场记者发现,如今机器人不再依赖遥控操作,直接对话就能实现精准识别——听得懂指令、看得清环境、分析得透需求,人机交互变得愈发自然。
参展商 刘可为:我们做了一款即插即用式的语音背包,多模态降噪的技术集成了视觉理解大模型,能够实现非常丝滑的人机交互体验,这是对于未来人机交互方式的一个巨大变革。
关键技术突破 产业链上下游共绘升级蓝图
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记者看到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加速突破。它们不仅能精准完成人类难以胜任的高危作业,更在自主决策、高效协同等领域实现跃升,产业链上下游正借此契机协同发力,共同勾勒产业升级的清晰蓝图。
全球首款可自主换电的人形机器人也亮相机器人大会。这款机器人身高1.76米,拥有52个自由度和工业级灵巧手,其首创的双电池动力平衡技术,能确保换电过程中持续供电,彻底打破了传统人形机器人的作业限制。
参展商 石海林:基于自主研发的深度思考大模型技术,在工厂能够自主完成3分钟换电,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工作,解决了之前人形机器人的续航痛点,为行业提供了工业级作业的解决方案。
这款机器臂,是一款270公斤级的工业机器人,它在运行稳定性、轨迹精度及产品可靠性等方面实现了多重突破,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参展商 张雷:重型机器人的要求非常高,它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零点几毫米,主要应用在汽车行业这样自动化要求非常高的产业上。以往国内能满足这样要求的产品并不多,现在我们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正在进行巡检作业的具身智能体,无需人工编程和预设航迹,就能对高铁、桥梁等大型设施进行自主探索式高速巡检,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与覆盖范围。
参展商 金蔚:自主研发的图像检测大模型,我们通过收集回来的图像数据,通过多种算法融合处理,确保检测结果的可解释、可追溯,保证每一条检测结果的可靠。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6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7.5万套,同比增长37.9%,1-6月累计产量37万套,同比增长35.6%;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147.9万套,同比增长18.3%,1-6月累计产量882.4万套,同比增长25.5%。这组亮眼数据正是产业链协同升级的生动注脚。
(今日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