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AI预测报告显示,接下来的十年里,超人类级人工智能的影响可能比工业革命还要大。OpenAI、Google DeepMind 和 Anthropic 的掌门人都认为,通用人工智能最快五年内就会出现。Sam Altman 更直言,OpenAI 正在追求“真正的超级智能”和“更光明的未来”。很多人把这当成炒作——一旦这么想,就危险了。
我们不想耸人听闻,但到 2030 年代出现超级智能的概率确实很高。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社会显然还没准备好;迄今为止,几乎没人给出过可靠的发展路线图。这份报告就是想补上这块空白,也欢迎更多、尤其是不同立场的声音,一起把人类下一步该怎么走说明白。
2025 年中:跌跌撞撞的智能体这一年,公众第一次真正见到 AI 智能体长什么样。
广告里,它们被包装成“私人助理”:你可以吩咐“在 DoorDash 给我点个墨西哥卷饼”或“打开预算表,把本月开销算一下”。需要付款时,它们会弹窗请你确认。比起前两年的 Operator,这些新版本聪明了不少,却仍没走进寻常百姓家。与此同时,在专业圈子里,更擅长写代码、做研究的智能体已经悄悄改变了工作方式。
2024 年的 AI 只能按指令干活:把要点写成邮件,把一句话变成能跑的代码。到了 2025 年,它们开始像“同事”:写代码的智能体在 Slack 收到任务后,能自己改完一大段程序,动辄帮工程师省下几小时甚至几天;做研究的智能体也会自己上网翻资料,半小时后递上一份摘要。在演示里,它们几乎无所不能;可真到干活时,翻车例子数不胜数,社交平台上满是它们的尴尬瞬间。想用最好的版本,每月得掏几百美元。即便如此,不少公司还是想办法把它们嵌进了自己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