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车百智库研究院、车百链智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支持的“重卡超充快换协同行动启动会暨纯电重卡补能设施建设”高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会上,“重卡超充快换协同行动”正式启动,并发布《重卡超充快换协同行动倡议》,从尊重市场规律、鼓励创新技术、推动开放商业模式、加快智能化应用、完善标准体系到支持政府继续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等六个方面提出系统性倡议,旨在推动构建统一高效、经济可行、安全可靠的重卡补能网络。
当前,我国重卡已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发展阶段,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突破20%的增速远超预期。这得益于政策支持、制造成本下降、使用成本优势扩大及技术进步等全生态要素的成熟。但纯电重卡向长途重载场景拓展的核心瓶颈在于快速补能。当前大功率充电和快换设施虽处爆发期,却存在数量少、分布不合理、标准不健全等问题,且设施建设需跨区域、跨行业协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及全产业链通力合作。
新能源重卡正从早期“卷政策、成本、价格”的竞争模式正转向“卷技术、产品、效率”。交通运输部公路研究院汽运中心主任周炜认为,未来多能源结构、多动力源形式将长期共存,新质生产力正推动运输组织模式向集约化、平台化转型,个体户主导的运输方式正逐渐式微,大型物流企业和平台化运营模式兴起,为新能源重卡提供了更适配的运营场景。在碳达峰目标驱动下,运输耗能(占比超 80%)的降碳将成为核心任务。他提醒,液冷超充与换电方案在冷却液混用、电池兼容性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补能设施快速发展的同时,要严控设备安全标准,强化兼容性测试。
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充电业务部主任刘文博表示,在政策驱动与 “双碳”目标引领下,商用车电动化将持续高速增长,中重型货运电动化成为环保政策发力重点;充换电设施向大功率、专用化方向发展,自动充电与智能运维技术将提升运营效率,超充规模化建设以安全为底线且门槛不断提高;同时,充电基础设施将与可再生能源深度融合,车网互动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而标准体系将持续完善,覆盖换电、MW级充电等前沿领域,支撑技术兼容与国际化布局。
补能设施建设是新能源重卡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瓶颈。对此,中国电动重卡换电产业促进联盟秘书长李立国认为,干线补能设施必须具备“公共属性”和“开放属性”,能够服务所有满足技术标准的车辆,避免资源孤岛化。在干线运输场景中,换电模式具有高效、节地、节能、安全等显著优势,但面临电池互换性、商业互信、计量计价等瓶颈。相比之下,大功率直流充电、兆瓦级超充具备更好的普适性,但目前兆瓦级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尚不具备标准化推广条件。
数据显示,新能源重卡在中短途运输场景渗透率快速提升,但在占比近五成的中长途干线物流领域渗透率仍不足0.1%,面临续航焦虑、补能效率低、亏吨问题严重及基础设施稀缺等四大挑战。“建议从顶层设计统一标准,解决执行不彻底及缺失问题;推动重卡充换电站纳入新型电力系统,降低配储门槛及绿电交易成本;加强基础设施顶层规划并给予扶持政策。”中国重汽集团战略规划部副部长范志先表示,中长途新能源商用车发展是场“马拉松”,车企需打破技术壁垒、共建开放标准,政府需打通基础设施审批堵点,资本可聚焦光储充放一体化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路线的多元探索成为企业应对复杂市场需求的共识。徐工新能源汽车副总经理庄明兴认为,目前行业主流技术路线如超充和快换已较为成熟,不存在路线之争,当前最大问题并非技术,而是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布局。建设补能站涉及电力、安全、交通等多部门,跨地区审批流程繁琐,需解决从省部级到区县级的流程卡点,才能推动重卡新能源化进一步零碳化。此外,庄明兴还呼吁在法规层面给予新能源车型质量补偿,解决整备质量高导致亏吨的问题;并强调应尽快完善换电标准的细化与执行,遏制“假换电”等不合规现象,推动行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文|中国能源报记者 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