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9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沈勇 华智超)“河套的区位优势让我们能同时发挥港科大AI技术优势与深圳临床资源特色。”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特聘教授陈浩说。今年4月,他的团队与深圳市人民医院等联合研发的多模态专家混合(MOME)人工智能大模型相关成果登上《自然·通讯》,成为全球首个乳腺核磁共振多模态大模型,肿瘤良恶性诊断准确率超90%。
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处在香港北部和深圳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深港合作的天然“桥头堡”。原先分隔两地的深圳河,而今化作小提琴的琴弦,两岸琴弓交错间,共谱创新协奏曲。
跨境“产学研用”跑出加速度
“从基础研究转化为可应用的成果,需要有一个接力棒,这个接力棒就是我们的研发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叶德全介绍,该研发中心2025年落户河套合作区,正是为了接好这一棒。目前该中心已经有多个项目进入二期转化阶段。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论文到生产线,就像一场接力赛。在河套,一场跨境“产学研用”的融合接力赛正在上演。香港的科研优势叠加深圳的制造优势,达成“1+1>2”的协同效应。
“河套就像个枢纽,香港科研、深圳制造、全球市场在这里无缝衔接。”创冷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朱毅豪对此深有感触。这家在香港孵化、扎根河套的企业,其创新技术已应用于香港红磡体育馆、旺角商场等场景,累计减碳达数百万公斤。“到了深圳,我们发现除了建筑领域,其他工业场景对降温的需求同样旺盛。”如今,创冷科技的技术正沿着“一带一路”延伸。
作为第一批入驻河套的港校项目,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在长富金茂大厦布局了15间科研实验室,推进重点科研项目。而在楼上的蓝海湾孵化港,港科大双创团队在此研发应用产品。“楼下科研楼上创业”的模式吸引越来越多港科大团队入驻。
截至目前,河套已集聚香港大学新型科技创新中心、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香港城市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时空智能与可靠性数据分析理论研究项目等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超10个科研平台,已形成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等一批高水平产研成果,跨境“产学研用”跑出加速度。
“一区两园”成为人才聚宝盆
今年6月,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正式在河套深圳园区进入实体化运作阶段,标志着7个月前在河套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同步设立的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平台迈出关键一步。
作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发布后的首个“一区两园”标志性协同项目,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平台由位于深圳园区的“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和位于香港园区的“国际临床试验所”联合组成,联动此前落户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形成“三中心一所”的生命健康产业战略协同新格局,推动药械审评、检查、临床试验等规则与国际接轨。
距离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不到百米,就是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这是内地首个由港方运营、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科研空间,也是河套首个享受深港两地联合评审、联合支持独特政策的科创园区。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开园不到两年,已吸引应科院科技研究(深圳)等60多家机构入驻。
随着深港协作持续推进,首套由内地和香港共同研究编制的联合政策《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合政策包》发布以来,创新性地在人、财、物及配套方面实现深港政策全链条协同支持,让科创项目和人才同时享受深港两地的政策支持,有力促进深圳与香港实现更紧密的科创合作,共同吸引海外人才。截至2024年底,河套深圳园区已集聚科研人才超1.5万人,与2025年相比增长2.5倍。其中,院士从2名增至16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从6人增至22人,港澳人才从69人增至1061人,增长14.3倍。
标准先行探索科创新范式
在新一轮产业升级浪潮中,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离不开标准化建设。
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是首个入驻河套的国际产业和标准组织。该联盟秘书长杨涛告诉记者,深圳先行探索创新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管理制度,而且河套又是深港合作桥头堡,聚集了很多国际性企业,为联盟发展提供了很多助力。
此后,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全球计算联盟、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等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以及为各联盟提供咨询、培训、运营、法务等服务的国际性组织服务机构“深圳市共熵产业与标准创新服务中心”纷纷入驻,构建起“1+6”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组成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际性产业标准组织集聚区。
“发起成立标准组织,就是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贡献中国方案。”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深圳总经理焦洋说。例如,联盟发布的HDR Vivid标准已应用于全球114家企业、60款芯片及800余款终端设备,而Audio Vivid标准则被央视春晚、冬奥会等国家级项目采用,成为国际电信联盟采用的3D音频标准之一。
截至目前,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已累计产出各类标准169项、含国际标准19项,发表白皮书41个、测试认证产品402款、发展会员2183家。这些标准覆盖无线通信、超高清视频、智能计算等前沿领域,不仅成为深港企业“走出去”的通行证,更积极服务全国前沿共性突破形成技术标准、走向世界舞台,为国际标准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