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树鸣
自从有了抖音,沉浸其中的人们,何尝不是被无形丝线牵引着的“电子木偶”?情感在方寸屏幕中剧烈起伏:方才为陌生人的苦难潸然泪下,恨不得捐款再给快递物资;转瞬又为幽默段子笑得前仰后合;指尖刚匆忙点赞美女舞蹈,把广场舞老汉成了网红夸一夸;心中义愤填膺地开始痛斥彼方;兴起时打出几行评论赞赞多好,不高兴时发信息抱怨、骂人。快乐如烟花般即时升腾,情绪亦如薄纸般脆弱易碎。在这瞬息万变的“共情”浪潮,究竟是心灵的解放,还是数字时代悄然植入的情绪过山车?
广泛的抖音用户群体,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不仅年轻人喜欢使用抖音,中老年用户也开始加入抖音,分享他们的生活和兴趣;抖音改变了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在抖音之前,人们使用手机主要是通过微信、微博或者打游戏来消遣,而抖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娱乐载体——短视频。通过大数据及智能算法,抖音能够根据用户的喜好推送个性化的视频内容,使得用户在使用抖音时能够长时间沉浸其中;抖音上不仅有娱乐类的内容,还有许多科普类、技能类的视频。这些视频涵盖了从自然、宇宙到口语发音、做饭、唱歌等各个方面,为用户提供了学习新技能和知识的机会;对社会文化的推动:抖音推动了短视频文化的兴起,使得短视频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方式。此外,抖音还促进了网红经济的发展,许多用户通过在抖音上积累粉丝,成功转型为网红,甚至开设自己的品牌店铺;抖音通过广告投放、创作者直播收入以及带货直播等形式,为品牌商和商家提供了新的营销渠道和销售转化方式。同时,抖音的内容创作鼓励了用户多样化参与,增强了用户的归属感;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评论区中,抖音的年龄层比b站大一些,用户心智比较成熟,下限比较高,但上限/深度不足。
尽管抖音的积极影响占主导地位,但也有人担心抖音上的低俗、不健康内容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此外,过度使用抖音可能导致时间浪费,从而引发焦虑或自责,这已是对社会的潜在负面影响了。当下社会对抖音既有对其广泛用户群体、娱乐方式改变、学习渠道增加、文化推动和商业影响的肯定,也有对其潜在负面影响的关注。
指尖滑动,抖音这扇瞬息万变的光影之窗便豁然开启。不经意间,远方一场骤雨的消息便裹挟着最新画面直抵眼前,时效性压缩至分秒;好奇轻触,天文地理的奥秘、尘封历史的趣闻竟在十几秒内豁然开朗,原本遥不可及的知识如清泉汩汩流淌入心田。更有无数寻常时刻,那些曾以为永无答案的微小疑问,竟在陌生人简短分享中意外寻得解答——世界似乎从未如此平易近人。
更令人忧惧的是窗中骤然闯入的暗影。当低俗内容为博眼球肆意践踏伦理边界,当某些视频以挑战公序良俗为荣,甚至悍然越过公共平台本应固守的道德底线——这些暗流不仅污染了视觉空间,更如无形之刃,悄然侵蚀社会共识的基石。正是这种对“边界”的漠然与挑衅,才让守护精神家园的篱笆显得尤为珍贵。
抖音所掀起的是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它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信息自由与认知宽度,却同时迫使我们直面一场史无前例的“注意力保卫战”。我们被投入一个信息碎片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世界,连续思考的能力正在被不断打断、切割。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无形中围拢,在提供舒适的同时也可能将我们囿于认知孤岛。这一场革命,在给予我们认知翅膀的同时,也悄悄给思维戴上了定制的镣铐。
面对这扇光影交织的窗棂,我们需深谙其双刃本质。它可以是瞭望世界的望远镜,也能成为扭曲真实的万花筒;能是点燃智慧的火种,亦可沦为麻痹神经的幻剂。在享受其即时性与丰饶的同时,我们更需磨砺内心的定力与明辨的锋芒——警惕情绪被无形之手操控,坚决抵制内容创作中任何践踏底线的病毒。
唯有如此,这场席卷而来的认知革命,才能从单纯的技术奇观升华为真正照亮心灵、启迪理性的明灯。瞬息光影之间,我们既要勇敢打开窗户迎接阳光,亦要时刻警醒,明辨窗外每一缕光与影的本源。这是一场瞬息世界的光影之窗,双刃剑下的认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