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温片场里的生物学硕士
2024年7月,横店影视城《长街深巷》剧组,38℃的烈日炙烤着青石板路。鱼尾(化名)穿着厚重的粗布戏服,额头上的汗珠不断滚落。他的角色是“背景书生”,没有台词,甚至不会被镜头特写捕捉。
场务递来一份盒饭,他随手垫上了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斑马鱼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研究》。这份曾经耗费他两年心血的学术成果,如今只是用来隔热的一次性桌布。
“第103场第7镜,穿帮了!后面举旗的低头!”副导演的吼声在片场回荡。鱼尾条件反射地低头,顺手抹掉简历上的油渍——那是他投出的第1024份求职简历,投递对象包括中学教师、医药代表、实验室助理,甚至社区网格员。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2024Q2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生物学硕士平均求职周期达9.7个月,创近五年新高。)
二、千份简历,零个offer
鱼尾的求职经历并非个例。2024年6月,他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条短视频:“硕士毕业半年,投了1000+简历,面试不到10次。”视频里,他翻着厚厚的求职记录本,每一页都标注着“已读不回”或“感谢关注”。
评论区迅速炸开:
“985硕士都找不到工作?这社会怎么了?”
“是不是你要求太高?小公司也看不上?”
“生化环材,四大天坑,早该认清现实。”
某211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张敏(化名)透露:“今年我们收到68份生物学硕士简历竞争1个中学实验员岗位,最后录取的是一位有市级科创大赛评委经历的本科生。”
(数据支撑:教育部《2024就业蓝皮书》显示,基础学科硕士就业匹配率仅41.2%,低于高职护理专业的87.6%。)
三、横店的“高学历群演”现象
横店演员工会2024年登记数据显示,本科以上学历群演占比达17.8%,较2025年翻了一倍。其中7.3%持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甚至出现过4名博士竞争“太医替身”岗位的极端案例。
一位不愿具名的剧组选角导演透露:“现在群演里高学历的越来越多,尤其是文科和基础理科的。他们不一定是为了演戏,很多人只是暂时找不到工作,来过渡。”
但“过渡”的成本并不低。横店群演日薪普遍在80-150元,扣除住宿和伙食费,月收入很难超过3000元。鱼尾算过一笔账:“如果一直没戏拍,可能连房租都交不起。”
四、企业端的真实反馈
智联招聘2024年的一项调研显示:
生物技术类岗位需求同比下降23%,但相关专业硕士招生量反增12%;
中小企业给硕士开出的薪资中位数仅5120元,低于快递员平均收入(约6000元);
超60%受访企业承认:更倾向雇佣有项目经验的专科生。
深圳某生物科技公司HR直言:“硕士生理论强,但很多连PCR仪都没亲手调过。我们宁愿要职校毕业、在实验室打过杂的。”
(案例:读者@青椒炒肉丝 留言:“中科院硕士毕业在药企做QC,月薪5800,同期入职的专科生产组长拿8500+绩效。”)
五、争议与讨论
鱼尾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舆论迅速分化:
支持方观点
“职业无贵贱,群演也是正经工作。”
“硕士又怎样?放下面子才能活下去。”
“总比在家啃老强,至少他在努力。”
反对方观点
“国家培养硕士不是让你去当群演的!”
“这么卷学历,最后却干不需要学历的活,不是资源浪费吗?”
“如果硕士都去抢低门槛工作,让本科生、专科生怎么办?”
某教育学者在微博发文:“当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个体的‘自救’反而成了系统性问题的替罪羊。”该条微博转发超3万次。
六、那些走出实验室的硕士们
鱼尾并非唯一选择“非典型路径”的硕士生。在社交媒体上,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
@试管里的春天:农学硕士转行碳排放管理师,薪资翻倍;
@数据炼丹师:化学硕士自学Python,进入金融科技公司;
@横店生物学:鱼尾的抖音账号,用移液枪量奶茶、拿培养皿装盒饭的创意视频获百万播放,甚至有MCN机构找他带货实验器材。
这些案例引发新讨论:硕士学历的价值,是否正在从“就业保障”转向“跨界跳板”?
七、沉默的大多数
然而,更多的“鱼尾们”没有成为网红,也没有找到转型捷径。某考研辅导机构调查显示,2024年43%的二战考生是因为“找不到合适工作”。
一位三战考研的生物学硕士私信鱼尾:“看了你的视频,我在想还要不要继续考博……”
八、横店的下一场戏
8月初,《长街深巷》杀青。鱼尾领到了20天的群演工资,共计2400元。他更新了一条朋友圈:“杀青快乐!下一站:深圳,面试专利代理助理。”
配图是横店清晨的空荡片场,阳光照在那本被油渍浸染的简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