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厂商入局、人形机器人进厂、VLA模型异军突起、仿生机器人走入现实。
作者|张麟 云凡 王艺 栗子
编辑|栗子 王博
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在北京亦庄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拉开了帷幕。
本次大会以“让机器人更智慧 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大会设置了创新馆、应用馆、技术馆3大展馆,有200余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参展,其中包括50余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展出了1500余件展品,以及100余款机器人、传感器、灵巧手、微型行星滚柱丝杠等首发新品。
「甲子光年」作为参会媒体在WRC开幕的首日就对大会进行了探展。
展馆内人山人海,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应用、再到具身大模型一应俱全,各式各样的表演和叫卖锣鼓喧天,“能干什么活?”“何时能落地?”“价格多少?”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观众问询。
WRC现场人头攒动
经过一天在“人人人人人”中艰难的穿行,我们最深刻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盛宴,更是一次产业风向的集体校准。
从激光雷达厂商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到人形机器人从秀场走向工厂,再到仿生科技与具身智能大模型的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正在集体告别“炫技”时代,全力冲刺“实战”阶段。
一天的探展之后,我们也总结出了机器人产业的四大趋势。这四大趋势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机器人商业化黎明前的曙光,更预示着一个真正由机器人参与生产和生活时代的到来。
趋势1:激光雷达厂商正试图在机器人产业实现新的业务增长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武汉万集、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激光雷达厂商悉数出场,并展示了各自的主力产品。而禾赛科技与速腾聚创这样的行业头部厂家参展,也意味着激光雷达正在进行着从“新能源汽车标配”到“机器人标配”的产业转移。
这一动作的背后,是激光雷达厂商对“第二增长曲线”的集体押注。
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走到了大规模产业化的前夜,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27 年国内整机年产量要达到100万台,2030年形成完整产业链。按照市场发展逻辑来看,未来的5到10年是机器人产业爆发的窗口期。
而激光雷达本身作为一种高精度传感器,在产品性能和产业应用方面已经经过了市场验证,激光雷达厂商自然不会放弃这一新兴市场,希望搭上产业的东风实现新一轮地发展。
速腾聚创CEO邱纯潮就曾公开表示:“机器人是一个非常大的应用场景,是一个10倍于汽车市场的场景。”
另一方面,随着激光雷达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就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开始批量搭载激光雷达的变化,并没有给激光雷达厂商带来丰厚的利润。
比如禾赛科技,2019–2023年,公司毛利率由70.3%下滑至35.2%,2024年回升至42.6%,但盈利水平能受到挑战。同时,汽车行业的内卷又让激光雷达的成本及售价有了近乎透明的标的,这加剧了供应商利润缩水的情况。
而机器人产业目前还处于发展前期,供应链还不完善,零部件性能、价格还没有进入白热化的竞争,相对初期的市场有利于激光雷达厂商通过产品快速提高市占率并扩大利润。
广汽集团,用智能轮椅入局机器人产业
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广汽集团是唯一一个参展的车企,不同于其他的主机厂或零部件供应商,以投资或合作的形式发展机器人业务,广汽集团的方式非常直接——直接下场制造机器人。
广汽集团展示了多款机器人产品,包括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其是一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两轮站姿高度可达 1.75 米,全身具有38个自由度。采用了可变轮足结构,移动速度最高可达 15km/h,可实现两轮足、四轮足模式切换,具有全地形通行能力。广汽集团工作人员向「甲子光年」解释,该型号机器人将主要应用于安防领域。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广汽集团推出的一款智能化电动轮椅,广汽集团官方将其称为具身智能载人轮足机器人GoMove。据了解,该机器人能够实现载人上下楼梯,最大负重90公斤。
广汽集团载人轮足机器人GoMove
这并不是广汽集团的第一次尝试电动轮椅产品。2024年3月,广汽传祺E9电动福祉版上市,配备了“福祉座椅”,其被安装在传祺E9中排的右侧,可旋转出车外并降低高度,方便行动不便的人上下车。同时,该座椅配备电池,落地后还可与机构分离,变成电动轮椅使用。
但不同的是,这次的轮组机器人拥有设置目的地和自动行驶的能力,其更像是一个特殊场景中的自动驾驶机器人。
目前上述几款产品还没有正式发售,但其研发和生产仍全部广汽集团完成,虽然与汽车业务的差异性较大,但广汽集团没有对机器人业务进行拆分。「甲子光年」和现场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不排除未来有拆分独立的可能。
当「甲子光年」问到广汽集团为什么要在机器人领域直接下场研发产品时,广汽的工作人员回答的也很直接:“因为机器人产业是风口。”
禾赛科技,迷你型激光雷达“搭载上狗”
作为迄今为止全球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实现全年盈利的上市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正在努力拓展自己的业务边界,当新能源汽车开始将激光雷达作为标配,且搭载车型的价格区间一降再降的时候,机器人产业是禾赛科技下一个发力的市场。
此次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禾赛科技展出了JT128迷你型超半球3D激光雷达,并搭载到了维他动力研发的陪伴型机器狗上。
搭载禾赛科技JT128激光雷达的机器狗
JT系列激光雷达最早在2024年底亮相,并在CES 2025上进行了展示,该系列雷达体积非常小,嵌入式安装后视窗露出高度只有30毫米,但却拥有360°x187°的视野,并最高支持128线。此次机器人大会现场,当机器狗抬头时,平视角度几乎看不到其头顶的激光雷达,但周围的雷达点阵仍然十分清晰。
「甲子光年」向禾赛科技的工作人员了解到,目前搭载到维他动力陪伴型机器狗的JT激光雷达为16线激光雷达,采用了机械旋转结构。
这种看似“古老”的配置实则有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陪伴型机器狗的主要移动需求是跟随、避障等低强度运动,低线数配置可以很好地节省成本。禾赛科技对「甲子光年」表示:“如果给这个机器狗配一个100多线的雷达,它就得卖好几万,这是不利于市场推广的,也没必要。”
另一方面机械旋转结构也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在机器人产业还不具备完善产业链和行业标准的时候,产品稳定性将有利于供应商与企业直接达成长期合作,并进一步抢占市场。
当然,JT系列激光雷达同样也有高配置产品,并也将应用于移动、配送、清扫、和工业生产等场景的机器人上。
趋势2:人形机器人从炫技转向“真干活”
WRC2025上,「甲子光年」观察到,机器人不再仅仅展示复杂动作或形态,而是重点强调其在特定场景下的“真干活”能力,如魔法原子“小麦”在工业点胶、开普勒K2的物流分拣、乐聚“夸父”的工业搬运,以及擎朗的“岗位化”服务机器人,均以实际作业效率和稳定性作为主要宣传点。
工业场景商业化开始提速
乐聚机器人深耕工业场景,其“夸父”机器人现场演示了包括工业料箱搬运、精密物料分拣、SMT料盘出库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业操作。
工业自动化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机器人如何真正理解并高效执行复杂的工业任务,一直是横亘在行业面前的核心难题。传统模式下,机器人部署到工厂后才开始“摸索”学习,不仅效率低下,且试错成本高昂。
对此,乐聚机器人提供了一个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建立“机器人训练场”。
在训练场这个高度仿真的环境中,机器人能够通过大量的实训,将物料分拣、讲解演示、物流配送等每一个环节深度学习并内化。这种系统化的“深造”,确保了它们在进入实际工厂产线时,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和精准度完成工作。
据现场工作人员透露,截至今年上半年,乐聚机器人总出货量已经达到600~700台。
魔法原子则在此次WRC现场,诚意满满地带来了他们的机器人家族,包括全尺寸通用双足人形机器人“小麦”、高动态双足人形机器人MagicBot Z1、消费级四足机器人MagicDog、轮式四足机器人MagicDog-W,以及首次重磅登场的工业四足机器人MagicDog Y1。
同样,各个产品线都在追求实用性。
“小麦”MagicBot Gen1身高1.74米,现场真实还原了工业流水线上的“点胶场景”,能够精准、快速地完成点胶作业,甚至能“左右开弓”同时进行,一套操作仅需20秒,并能连续超4小时不间断作业,展现了机器人大规模进入工业场景的潜力。
除了人形机器人,魔法原子还推出了专为严苛工业环境打造的四足机器人MagicDog Y1。这款工业级的“大狗”并非凭空出现,而是魔法原子深入洞察市场需求的结果。
据透露,正是客户提出的对更大载重、更具功能性的四足机器人的强烈需求,促成了MagicDog Y1的开发与问世。
它搭载航空级的密封机身,确保在极端条件下也能稳定可靠地运行,无论是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还是高达55摄氏度的酷热,它都能保持稳定运行。魔法原子计划将MagicDog Y1应用于工业巡检和应急救援等关键领域。
开普勒人形机器人K2大黄蜂则打出“充电1小时,连干8小时”的标语,并在现场展示了其在物流分拣与搬运领域的应用场景,强调了机器人的续航能力和工作效率。
商业、消费级场景更重视功能化
擎朗机器人作为一家深耕十多年的小巨人企业,在展会上强调其产品“能干活、会干活”,核心在于实现商业落地。
在擎朗CEO李通看来,技术必须为市场服务。他预测双足人形机器人有望在餐厅酒保、麦当劳汉堡制作等垂类场景中率先实现商业化,但如果要全面进入家庭场景则仍需五年以上。
也正因为如此,擎朗提出了“机器人岗位化”的概念,也就是说,让机器人专注于特定任务,而非追求“万能”,以此实现更务实的落地和价值创造。
擎朗机器人在炸爆米花
擎朗的“酒保小哥”机器人
擎朗机器人之所以专注商业领域“岗位化”机器人,其背后的支撑点有迹可循:全球近10万台擎朗服务机器人的庞大落地量,为其积累了海量的真实环境数据。
更深层次的优势在于其多年来技术自研与供应链整合能力。
擎朗在机电系统(包括电机、减速器、伺服器、驱动等核心部件)方面实现了自主研发和生产,并拥有三家自建工厂,这不仅确保了核心部件的性能优势,更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定可靠,为其后续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擎朗机器人模拟在药房中的特定工作
现场,乐享科技的W-bot(WAWA)以其造型独特、充满亲和力的非人形外观,几乎成了“网红打卡点”。尤其对于儿童而言,它显得更加可爱和容易亲近。
乐享科技WAWA
这款机器人,在展会上以概念版“手搓机”的形式亮相,并公布了预售价:35999元。它不仅仅是一个可爱的伴侣,更集成了一系列功能。
比如,WAWA具备20-30Kg的载重能力,可栓挂露营车,解决户外搬运的烦恼;内置高品质音响,支持听歌、唱歌、K歌,为户外活动增添乐趣;强大的电池容量使其变身为移动电源,可为低功率电器(如小炉、手机、音箱等)供电,解决户外用电难题;此外,它还配备摄像头,能够自动跟随儿童或宠物进行拍摄,记录珍贵瞬间,同时也能进行区域安防监控,为户外安全提供保障。
这款针对户外家庭场景开发的消费级履带机器人WAWA,让我们看到了家庭娱乐以及户外活动的新趋势。
乐享科技WAWA
具身智能机器人也开始聊性价比
不光强调功能性,这次WRC展会,机器人企业纷纷推出量产级人形机器人和工业四足机器人,并以更低的价格(如宇树R1的3.99万元起,优理奇8.8万元起)和更明确的应用场景(工业流水线、物流分拣、户外搬运等)加速商业化落地。
就拿宇树来说,从春晚的扭秧歌到5月的机器人拳击赛,再到此次WRC,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热度持续高涨,展台又现“里三层外三层”的火爆场面。
宇树科技展台的机器人格斗比赛
不过,在这股热潮背后,「甲子光年」也注意到,宇树正在加速机器人的商业化步伐。
今年7月,宇树发布了R1人形机器人,这款重约25公斤的轻量化产品,以3.99万元起的颠覆性价格入局,提升了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竞争力。R1不仅能流畅完成打拳、跑步等复杂动作,其EDU版本更提供开放的软硬件接口,为开发者和科研机构提供了二次开发空间。
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在大会期间对「甲子光年」等媒体表示,宇树希望用更好的价格让更多人把机器人用起来,“从去年到今年,客户采购我们人形机器人还是非常多的,这也建立了新的生态体系,但这个前提是足够的出货量。”
王兴兴接受媒体采访
同时,宇树的“老将”——G1格斗款人形机器人也备受瞩目。
这款以耐造抗摔、自主恢复能力强著称的机器人,在WRC展区以独特的京剧造型亮相,与观众亲切互动,吸引了非常多关注。此次WRC,最新升级的G1与全新R1同台竞技。
优理奇的万元级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也开始批量交付,并以8.8万元起的价格入市。
趋势3:从“缸中之脑”到物理世界,VLA模型打通智能最后一公里
自2021-2022年被提出并由谷歌DeepMind RT-2率先引入以来,VLA(Vision-Language-Action,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就成为了具身智能领域的热门话题,从产业界到学术界,全球各大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都在加速向这一方向靠拢,谷歌DeepMind、Figure AI、Skild AI、Physical Intelligence等行业领军者早已开始发力押注VLA模型,中国的银河通用、智元机器人、星动纪元、灵初智能等企业也在VLA模型上不断深耕。
VLA模型在今天的爆火有其合理性。从大模型视角,ChatGPT后技术从语言模态逐步拓展到视觉与行为动作空间模态,推动大模型从“缸中之脑”向能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具身智能体转变;从行为动作决策控制视角,传统控制也需要从简单的MPC(模型预测控制)、闭环控制,向具备常识推理与物理接地(physics grounding)能力的通用控制拓展。
在本次WRC上,我们也看到了各式各样VLA模型的大放异彩。
银河通用重点展示了面向零售行业的端到端具身大模型——GroceryVLA。面对密集陈列、多样SKU及多变包装形态的商超环境,Galbot展现出卓越的识别与抓取能力。机器人能够快速、精准地定位目标商品,完成稳定高效的取送操作,整个过程无需遥控,也无需场景数据的预采集。
GroceryVLA突破了传统“视觉感知+轨迹规划”分离设计的技术瓶颈,实现了真正的端到端闭环控制。无论是柔软的袋装零食、硬质盒装饮品,还是光滑的塑料瓶或袋装果冻,甚至是挂在挂钩上的商品,Galbot都可以完成跨品类统一抓取。即使面对光照变化、商品位置调换等复杂环境,模型依然稳定可靠。
银河通用机器人Galbot在抓取商品
智平方带来了全域全身具身大模型GOVLA,该模型实现了三大维度的能力跨越,包括从固定场景到开放环境的空间拓展,从单臂操作到全身协同的动作升级,从基础指令执行到复杂长程推理的智能跃迁。
GOVLA大模型由空间交互基础模型、慢系统和快系统三部分组成。其通过解析用户指令(如语音指令)、实时环境信息和机器人状态,双系统分工协作:慢系统System2负责复杂逻辑推理,任务拆解,输出语言交互内容;快系统System1输出机器人全身控制动作与移动轨迹,兼顾实时响应与复杂决策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常规的VLA大模型只是输出机械臂动作,而GOVLA大模型首次提出输出全身控制和移动轨迹。
GOVLA大模型,图片来源:智平方
因此,主打全身协同控制、全场景业务覆盖,且能高效互动和自主执行的GOVLA可以说是对VLA技术的一次全面升级。
星海图带来了他们“真端到端+真全身控制”的VLA模型G0,这也是G0模型首次在公众前的亮相。
星海图展位大屏展出G0模型,图源:星海图
尽管G0模型的技术报告和参数要等到8月11日才会正式发布,但是他们现场的铺床演示已经证明了星海图G0模型的非凡实力——仅凭借一句自然语言指令“请收拾一下床铺”,R1 Lite便即时规划动作,从床头走到床尾,流畅而稳定地一步步把铺床整理好。
搭载了G0模型的星海图R1 Lite演示铺床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铺床”任务的展示也是全球首次实现全身运控的长程柔性任务现场演示。
灵初智能则带来了他们的VLA模型Psi R1。Psi R1模型拥有“快脑S1”和“慢脑S2”两层架构,其中快脑S1专注操作,慢脑S2专注推理规划。但不同于Pi、Figure等VLA模型,灵初智能的Psi R1模型的慢脑S2在做环境感知的时候,不只输入了VLM模型中常见的视觉和语言信息,而是连同动作信息(Action Tokenizer)也一同输入。
这其中,Action模态的输入内容包含历史动作序列、实时动作反馈、物理交互数据等。而Action Tokenizer模块则强化了多模态融合能力:将动作数据(时序、空间维度)与视觉、语言信息深度融合,构建更完整的物理世界表征。快慢脑通过Action Tokenizer隐式连接,端到端训练,协同完成长程任务的灵巧操作。通过将Action作为VLA的核心输入端,Psi R1模型突破了传统具身智能系统“单向决策”的局限性,支持“动作感知-环境反馈-动态决策”全闭环。
Psi R1架构,图源:灵初智能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范围内,灵初智能是率先提出VLA模型“快慢脑”架构的公司。而搭载了Psi R1的机器人,也在现场呈现了打麻将、打包和配送的惊艳表现。
灵初智能机器人现场打包
星动纪元则带来了国内唯一能做到“大运动+巧操作双在线”的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星动L7。星动L7不仅在现场展示了360°旋转跳、街舞Breaking等技能,在物流模拟场景,还与星动纪元自研的端到端VLA大模型ERA-42协同,进行丝滑的智能分拣操作。
星动L7旋转跳,动图来源:星动纪元
星动L7跳街舞,动图来源:星动纪元
星动L7物流分拣,动图来源:星动纪元
在模型构建上,星动纪元的VLA模型ERA-42突破了主流VLA模型的模仿学习局限,提出融合世界模型与强化学习的创新路径:将VLA的理解能力与生成式模型的物理细节捕捉、强化学习的自我提升结合,形成 “理解-预测-行动” 统一模型(如:Up VLA),可端到端控制五指灵巧手关节,甚至预测流体等复杂物理交互。同时,构建 “模型-本体-数据” 闭环飞轮——通用模型适配多机器人,本体触达多场景获取数据,数据反哺模型进化。
ERA-42融合了世界模型,图片来源:星动纪元
傅利叶智能尽管没有推出VLA模型,但是他们带来了搭载自研全感交互系统的全新陪伴机器人——GR-3。
GR-3搭载傅利叶自研的全感交互系统,集成听觉、视觉、触觉三大模块,通过协同反馈实现更自然、拟人的情感互动。该系统创新性地引入注意力管理机制,通过统一调度多模态交互功能,动态调配感知优先级,实现手、眼、脑的协同反馈,提升交互响应的连贯性与针对性。
傅利叶GR-3,图源:傅利叶智能
交互反馈采用“双路径响应机制”:当机器人接收到单一指令(如呼唤、抚摸)时,能即时触发“快思考”反馈——呼唤时快速转头对视,被抚摸时轻晃脑袋回应;同一指令被多次触发(如连续追问、多次触摸),则启动“慢思考”模式——由大模型推理引擎理解复杂语义、交互历史及触发特征,生成更自然且适配场景的复合应答。
此外,交互系统还嵌入了微表情反馈:新增的眼神交互与表情系统可以通过转动眼球、眨眼以及定制化瞳眸特效,增强情绪传达与陪伴感。用手触摸GR-3的不同部位,GR-3就会在肢体、表情上做出相应的反馈,十分可爱。
GR-3根据抚摸做出反馈,视频来源:傅利叶智能
此外,GR-3的标准行走步态能够在行进过程中同步完成弯腰、下蹲等动作,为机器人在复杂的三维空间里灵活移动、复合作业提供了可能。
趋势4:仿生机器人——科技正在模仿自然
还有一个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趋势是,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和实验室深处的仿生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入现实。
它们不再是笨拙的机械模仿,而是集成了尖端材料、人工智能和精密控制的生命体仿制品。从空中飞舞的蜜蜂,到地面奔跑的机器狗,再到表情微妙的人形机器人,这场大会无疑宣告着,仿生机器人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一个科技模仿自然的新篇章已然开启。
仿生蜜蜂、仿生鸟与仿生狗
德国公司Festo(费斯托)在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带来了BionicBee——仿生蜜蜂。这些仅有34克重的小家伙,不仅能模仿蜜蜂的振翅方式,更令人震撼的是,它们能实现大规模、完全自主的蜂群飞行(现场未展示)。
BionicBee仿生蜜蜂,图源:Festo官网
据「甲子光年」了解,仿生蜜蜂的背后的技术核心有两点。
第一是极致的轻量化。据介绍,BionicBee首次采用了“衍生式设计”,即通过软件算法,在满足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找到材料用量最少的设计方案。这使得机器蜜蜂在有限的能量下,拥有了更长的飞行时间和更高的机动性。
第二是精准的群体协作。尽管群体协作并未在现场展示,但据了解,这依赖于一套室内超宽带技术(UWB)定位系统,每个“蜜蜂”能自主计算空间位置,并由中央计算机统一规划路径,甚至考虑到了飞行时彼此间的气流干扰。
Festo的探索,为我们揭示了仿生学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仅仅是模仿单个生物,更是学习自然界中的群体智能与协作模式。
BionicBee仿生蜜蜂飞行展示
不只是蜜蜂,天空中的鸟类也是仿生机器人探索的方向之一。
汉王科技在展台上展示了自己的仿生鸟。它代表了航空仿生领域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据悉,与固定翼无人机不同,仿生鸟类机器人追求的是通过模拟鸟类翅膀的扑动、折叠和变形,实现更高效、更隐蔽的飞行,以及栖息、抓取等复杂功能。
这一领域的技术挑战极大,涉及复杂的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和控制算法。例如,如何设计出既轻便又坚固、能够主动变形的羽毛翅膀,以及如何模仿鸟类肌腱锁定机制以实现节能的栖息抓握,都是全球研究者正在攻克的难题。 虽然商业化尚需时日,但它在环境监测、科学研究乃至未来物流等领域的潜力不可估量。
汉王科技仿生鸟
除了天空中的飞行生物,地面生物也得到了大量的关注。Hengbot(恒之未来)的“哮天”仿生机器狗就吸引了大量目光。
与其他四足机器狗明显不同,Hengbot的仿生机器狗不再是传统工业机器人那种冰冷的金属质感,而是通过仿生连杆结构,模拟真实犬类的肌肉骨骼运动方式,实现了惊人的灵活性。 它可以小跑、跳跃甚至“跳舞”,动作流畅自然。
其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执行器单元和多模态AI交互系统。用户不仅可以通过App、手柄等多种方式控制,甚至可以通过拖拽示教的方式,在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情况下,教会它新的动作。
这标志着仿生机器狗正从单纯的“技术展示品”,向着可定制、可交互的“智能伴侣”或“开发平台”转变,为那些无法饲养真实宠物的人提供了新的选择。
Hengbot仿生机器狗
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拟人”之争
如果说模仿动物是仿生学的基础,那么模仿人类自身,无疑是这一领域的终极目标。本次大会上,云幕智造、清宝机器人、数字华夏和无论科技等一批中国企业,不约而同地将焦点对准了仿生人形机器人,尤其是“拟人”的细节。
这些企业展示的机器人,竞争的焦点不再仅仅是能否稳定行走,而是能否“以假乱真”。它们拥有高度仿真的硅胶皮肤,能够模拟人类复杂的面部表情。
例如,云幕智造的机器人能够灵活地转动眼睛、挑动眉毛;无论科技的Anni机器人则致力于通过多模态情感交互引擎,实现更具“生命力”的互动。
这背后是一场关于“灵魂”的竞赛。当机器人拥有了表情,能够进行眼神交流,它们就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潜在的伙伴。这为机器人在导览、教育、康养陪护等服务场景的应用,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这些机器人普遍集成了大语言模型,不仅能听懂指令,还能结合历史知识与文学作品进行深度对话,比如模仿古代诗人苏轼与观众互动。 这标志着仿生机器人正从“形似”走向“神似”,追求外在形态与内在智能的统一。
无论科技
数字华夏
云幕制造
清宝机器人
仿生机器人市场正在经历爆炸式增长。有市场报告预测,全球仿生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以超过14%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快速扩张,到2033年达到数十亿美元的规模。 这种增长的背后,是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从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如高性能伺服电机、减速器、AI芯片、传感器),到中游的机器人本体制造,再到下游的多元化应用(如医疗康复、工业协作、军事侦察、家庭服务),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正在构建中。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高昂的成本、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以及社会伦理和安全法规的完善,都是仿生机器人从展品走向普及必须跨越的门槛。但趋势已经非常明确:技术正在成熟,成本正在下降,应用场景正在拓宽。
当WRC 2025的展馆灯光渐暗,一个崭新的机器人时代轮廓却愈发清晰。
从激光雷达到VLA大模型,从仿生设计到工业应用,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一个完整生态的加速成熟。硬件的“躯壳”正变得更灵巧、更强大、更亲民;AI的“灵魂”则赋予了它们理解世界、执行任务的能力。
机器人不再是遥远的科幻概念,而是正在寻找具体“岗位”、衡量“性价比”、融入生产与生活的伙伴和工具。当然,成本、核心技术瓶颈、社会伦理等挑战依然存在,但这并未阻挡产业前进的滚滚车轮。
随着工信部提出的2027年人形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0万台的目标日益临近,随着各类机器人在工业、商业、家庭场景中的应用不断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真正属于机器人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而中国,无疑将在这场全球性的产业变革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实习生沈伊人对本文亦有贡献
(封面图及文中未标注来源图片、视频由「甲子光年」现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