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维智联工程机械360°全景影像人机智能防撞预警系统与视频监控平台
深圳市亿维智联技术有限公司基于AI视觉的智能安全解决方案,通过硬件感知、AI算法与云端协同实现全场景安全管控。以下从技术架构、场景适配、平台功能及实际成效展开深度解析:
一、多机协同的硬件与算法体系
1. 多模态感知网络掘机、装载机、渣土车等设备特性,部署4-6 个工业级鱼眼摄像头(如1080P分辨率、210°水平视角),覆盖车辆周边8米预警区与5米危险区。例如在装载机作业中,摄像头可实时监测铲斗与障碍物的空间关系,避免物料散落或碰撞。
融合传感器:
红外补光:夜间或隧洞环境下,通过红外LED实现0-15米有效补光,确保画面清晰度。
超声波雷达:在渣土车倒车场景中,结合雷达数据提升低速碰撞预警精度。
2. AI算法与智能决策
3D全景拼接:采用深度学习畸变矫正算法,将多摄像头画面融合为无拼接缝的3D鸟瞰视图,叠加虚拟车辆模型动态显示于车载屏。
摄像头矩阵:针对挖例如在建筑工地挖掘机作业中,驾驶员可通过3D视图精准控制挖机作业。
目标识别与分级预警:
行人 / 障碍物检测:基于AI大模型的算法,识别精度达98.7%,可区分施工人员、非机动车辆与静态障碍物(如电缆),屏蔽误报。
动态电子围栏:预设分级预警区域(如渣土车尾部5米为红色危险区),当人员进入时,系统0.5秒内触发刹车信号,联动液压系统限制动作。
BSD盲点增强:4 路BSD功能通过独立传感器与视觉数据融合,在装载机转弯时自动切换视角,叠加动态引导线辅助预判轨迹,降低多机协同作业碰撞风险40%以上。
二、全场景适配与安全机制
1. 极端环境可靠性
宽温运行:系统支持 **-40℃至 85℃** 宽温工作,在雅鲁藏布江下游等高海拔地区(平均海拔 3000 米以上),通过气压补偿算法优化通信模块稳定性,避免低温死机。
高粉尘防护:摄像头采用纳米级防雾涂层与自动除灰设计,在露天矿山等场景中,画面清晰度衰减率较传统方案降低 70%。
2. 人机协同安全闭环
驾驶员状态监测(DMS):通过驾驶位摄像头分析疲劳(眨眼频率>30 秒 / 次)、分心(视线偏离>2 秒)等行为,实时触发蜂鸣提醒,并将异常数据上传云端,作为驾驶员考核依据。
人车交互强化:车外配备120 分贝声光报警器与LED 爆闪灯,当检测到人员靠近时,同步播放语音警示(如 “大车危险,请远离”),有效驱离风险区域人员。
三、视频监控平台的核心功能
1. 实时监控与数据管理
多终端接入:支持PC 端、手机APP、车载屏多终端同步显示车辆位置、轨迹、实时影像及报警事件。例如在港口项目中,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 APP 远程查看正面吊作业画面,并实时调整调度策略。
历史数据回溯:系统自动记录车辆作业轨迹、铲斗负载、油耗曲线等数据,结合 BIM 模型生成作业效率热力图。在三峡工程类似场景中,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可优化土方开挖路径,减少设备空驶18%。
2. 智能预警与协同联动
多级报警机制:平台可设置区域入侵报警(如渣土车进入非作业区)、设备故障报警(如液压系统泄漏)、驾驶员异常报警(如疲劳驾驶),并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推送至相关人员。
跨系统联动:
与智慧工地平台联动:将挖掘机实时位置、预警事件叠加至数字孪生模型,实现 “机-人-环境” 状态同步。例如在大坝填筑中,系统可联动 GPS 定位与压实度传感器,动态调整碾压机群作业参数。
与环境监测系统协同:接入水电站部署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如边坡位移、降雨强度),当触发泥石流预警时,系统自动向周边工程机械发送撤离指令,并规划最优逃生路线(如避开低洼区域)。
四、实际应用成效与典型案例
1. 安全性提升
事故率显著降低:在深中通道及配套工程、平路运河工程现场、雄安新区建设、墨脱水电站工地施工场景中,该系统使工程机械作业事故率下降60%以上,尤其在夜间或多机交叉作业时效果突出。
人员防护升级:在内蒙某露天煤矿,系统集成超声波雷达,在粉尘浓度>1000mg/m³ 的环境中仍可识别0.5米外的行人,误报率<0.1 次 / 小时。
2. 智能化作业标杆
在雅江下游某水电站,亿维智联系统与无人驾驶装载机、智能爆破系统协同作业:
挖掘机通过 360° 影像识别爆堆边界,自主规划铲装路径;
装载机根据全景影像与定位数据自动接料,形成 “开挖 - 转运” 无人化闭环;
系统实时回传数据至中控室,工程师可远程干预异常工况,使单日土石方处理量提升25%。
总结
亿维智联的工程机械 360° 全景影像系统与视频监控平台,通过硬件可靠性、算法精准性、数据价值化三重突破,重新定义了土方工程的安全作业标准。其技术方案不仅适用于水电站、矿山等传统场景,更在智慧港口、无人化工地等新兴领域展现出扩展性。随着5G、AIoT技术的持续渗透,该系统有望成为工程机械智能化升级的 “标配”,推动全球基建行业向零事故、高效率、可持续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