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多为山区丘陵地带,山地、坡地的机械化农耕作业难以实现,传统牛、驴农耕成本高且效率低,导致土地荒废与劳动力外流等问题。仿生机器牛(驴)是基于仿生学原理,融合现代机械与自动化技术,模拟牛、驴生物结构与运动方式,具备智能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以适应山地、坡地复杂环境。在农耕作业中,其可应用于耕地、播种、施肥等环节,展现出诸多优势。然而,仿生机器牛(驴)的研发与应用面临技术、经济、社会与政策等挑战。对此,可通过技术创新与合作、经济扶持与市场推广、政策引导与保障等策略加以应对。该研究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望实现山地、坡地机械化农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仿生机器牛(驴);山地坡地;机械化农耕;农业发展;粮食安全
Abstract
Most of the areas in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China are 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s, where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mechanized farming operations in mountainous and sloping cultivated land. Traditional cattle and donkey farming have high costs and low efficiency, resulting in problems such as land abandonment and labor outflow. Bionic machine cattle (donkeys) ar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bionics, integrating modern machinery and automation technology, simulating the biological structure and movement mode of cattle and donkeys, and having the ability of intelligent perception, decision - making and execution to adapt to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of mountains and slopes. In farming operations, it can be applied to links such as plowing, sowing, and fertilizing, showing many advantages. Howeve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bionic machine cattle (donkeys) face challenges in technology, economy, society and policy. In response to this, strategies such 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economic support and market promotion, and policy guidance and guarantee can be adopted. This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improvement of farmers' living standards and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is expected to achieve mechanized farming in mountains and slop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word: Bionic machine cattle (donkeys); Mountainous and sloping land; Mechanized farm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ood security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地形复杂,以山区丘陵为主,耕地多分布于坡度较大的山地与坡地。这些区域的地势特点决定了其农业生产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根据相关研究,坡耕地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坡度条件的显著制约,例如6°~15°的坡耕地难以使用大型农机具,而15°~25°的坡耕地仅适合小型农机具作业。此外,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进一步加剧了机械化农耕的困难程度。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牛、驴农耕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局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但其弊端日益显现。传统牲畜农耕不仅劳动效率低下,而且饲养成本高昂,导致粮食种植成本居高不下。这一现象直接引发了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土地荒废问题,尤其是在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的背景下,留守老人和妇女难以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任务,进一步加剧了土地撂荒现象。因此,如何突破山地、坡地机械化农耕的技术瓶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仿生机器牛(驴)实现山地、坡地机械化农耕作业的可行性及其潜在价值。首先,提高山地、坡地农业生产效率是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关键路径。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机械化水平不足,部分地区的粮食生产依赖进口,这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也带来了食品安全隐患。其次,推广仿生机器牛(驴)有助于解决失业人口的安置问题。通过引入智能化农业设备,可以吸引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同时为其他行业失业边缘人员提供再就业机会。此外,仿生机器牛(驴)的应用还能够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最后,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实现山地、坡地机械化农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缓解因土地资源有限而导致的粮食生产压力。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探讨仿生机器牛(驴)在山地、坡地农耕作业中的应用前景。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国内外山地、坡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相关技术进展,明确当前研究的空白与创新点。其次,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传统农耕方式与现有机械设备的局限性,为仿生机器牛(驴)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再次,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仿生机器牛(驴)在实际农耕作业中的可行性与优势,并对其面临的技术、经济及社会挑战进行深入剖析。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包括技术创新合作、经济扶持政策以及政策引导保障等方面,为仿生机器牛(驴)的推广与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2. 文献综述
2.1 山地、坡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国内外山地、坡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其发展水平受到地形条件、经济基础和技术支持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坡耕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尤其是在东北地区,由于其地缓坡长的特点,大型农机具的应用得到了较好的推广。然而,在南方丘陵山区以及西部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进程则显得滞后。这些区域的地形复杂多样,土壤条件不均匀,导致传统的大型农机具难以适应复杂的作业环境。例如,6°~15°的坡耕地使用大型农机具存在不便,而15°~25°的坡耕地仅适合小型农机具的使用,且主要用于种植茶树、果树等经济作物1。相比之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研发适应性强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逐步解决了丘陵山区的机械化问题,但我国在这一领域仍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现有机械在适应复杂地形方面的主要不足包括动力传输效率低、稳定性差以及操作复杂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机械化在山地、坡地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2.2 仿生机器人技术研究进展
仿生机器人技术是一种基于仿生学原理,结合现代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研究领域,其核心在于模仿生物的结构、运动方式和功能特性,以实现高效、智能的机械系统。在农业领域,仿生机器人技术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通过模仿牛、驴等牲畜的生物结构和运动方式,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具备一定地形适应能力的仿生机器设备。这些设备不仅能够模拟动物的力量特性和行走方式,还结合了智能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从而在复杂环境中完成耕地、播种和施肥等农业生产任务。仿生机器牛(驴)的研发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生物学、机械工程和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而技术支撑则包括地形适应性技术、动力传输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关键领域。尽管目前仿生机器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初步阶段,但其潜力已得到广泛认可,并为未来山地、坡地机械化农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3 研究空白与创新点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针对山地、坡地仿生机器牛(驴)的研究仍存在显著空白。一方面,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平原地区的农业机械化,而对丘陵山区的特殊需求关注不足;另一方面,仿生机器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此外,目前的研究在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充分发挥两者优势以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农耕的目标。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次提出将仿生机器牛(驴)应用于山地、坡地农耕作业,并结合传统农耕工艺与现代技术,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机械化发展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不仅关注仿生机器牛(驴)的关键技术研发,还注重其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力求为解决山地、坡地机械化农耕难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 仿生机器牛(驴)的概念与原理
3.1 仿生学基础
仿生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通过模仿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及行为特征,为工程技术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在仿生机器牛(驴)的设计中,牛和驴的生物特性成为核心灵感来源。牛和驴以其强大的力量输出、稳定的步态以及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在传统农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生物结构来看,牛和驴的四肢骨骼结构具有优异的负重能力和地形适应性,其关节灵活性和肌肉分布特点为其在不同地形上的运动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牛和驴的运动方式表现出高度的效率与稳定性,尤其是在山地和坡地环境中,其步幅调节能力和重心控制机制为仿生机器牛(驴)的运动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力量特性方面,牛和驴能够在长时间劳作中保持较高的功率输出,同时具备较强的耐力,这些特性为仿生机器牛(驴)的动力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牛和驴生物特性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仿生机器牛(驴)的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在复杂地形环境中展现出优异的性能。
3.2 机械与自动化技术融合
现代机械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实现仿生机器牛(驴)功能的关键所在。在机械技术层面,仿生机器牛(驴)的设计借鉴了传统农业机械的运动原理,并结合了先进的材料科学与制造工艺。例如,采用高强度轻质材料以减轻整机重量,同时优化机械结构以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运动功能实现方面,仿生机器牛(驴)通过模拟牛和驴的四肢运动机制,设计了一套多关节联动系统,使其能够在山地、坡地等复杂地形中实现灵活运动。此外,动力传输技术的应用确保了能量高效传递至各个执行机构,从而提升了设备的工作效率。在自动化技术层面,仿生机器牛(驴)集成了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多种组件,使其具备智能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通过搭载多种传感器(如地形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摄像头),仿生机器牛(驴)能够实时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并根据预设算法做出相应决策。例如,在遇到崎岖地形时,系统会自动调整步态参数以确保设备稳定性;在耕地或播种作业时,系统可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精确控制作业深度与力度。这种机械与自动化技术的有机结合,使仿生机器牛(驴)能够在复杂环境中高效完成多样化任务。
3.3 关键技术解析
仿生机器牛(驴)的研发涉及多项关键技术,其中地形适应性技术、动力传输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尤为关键。地形适应性技术是仿生机器牛(驴)在山地、坡地等复杂环境中稳定运行的基础。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多变,设备需要具备卓越的地形适应能力,包括爬坡能力、越障能力以及抗倾覆能力。为此,研究人员通过优化设备底盘设计、引入多自由度关节结构以及开发自适应步态算法,显著提升了设备的地形适应性。然而,这一技术的实现难度较大,尤其是在极端地形条件下,如何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动力传输技术则是仿生机器牛(驴)高效作业的重要保障。考虑到山区作业环境对动力系统的高要求,研究人员采用了高效的动力分配与传输机制,如液压传动系统和电动驱动系统,以确保设备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动力输出稳定性。此外,智能控制技术是仿生机器牛(驴)实现自主作业的核心。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算法,设备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实时调整作业参数,从而实现精准作业。例如,在播种作业中,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土壤湿度和肥力分布情况动态调整播种密度和深度,以提高作物产量。尽管这些关键技术在理论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但其实际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系统集成复杂性、能耗优化以及故障诊断与处理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与验证对于推动仿生机器牛(驴)的实用化具有重要意义。
4. 仿生机器牛(驴)在山地、坡地农耕作业中的应用
4.1 耕地作业
仿生机器牛(驴)在山地、坡地耕地作业中展现出独特的适应性与高效性。其设计基于牛、驴的生物结构特点,结合现代机械与自动化技术,能够在复杂地形下实现精准且高效的耕地操作。具体而言,仿生机器牛(驴)通过多关节机械腿和智能地形感知系统,能够灵活调整姿态以适应不同坡度和地形的变化。例如,在6°~15°的坡耕地中,仿生机器牛(驴)可借助其强大的动力传输系统与平衡控制技术,确保耕作深度的一致性与均匀性,从而显著提升耕地质量。相较于传统牛、驴农耕方式,仿生机器牛(驴)不仅克服了人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还避免了因牲畜体力限制导致的耕作不均现象。此外,与现有农业机械相比,仿生机器牛(驴)在复杂地形中的表现更为优异。传统大型农机具在坡地作业时常面临稳定性不足、操作困难等问题,而仿生机器牛(驴)则通过仿生学设计与智能化控制,有效解决了这些难题,实现了更高的作业效率与耕地质量。
4.2 播种作业
仿生机器牛(驴)在播种作业中展现了卓越的精准性与适应性。其内置的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根据作物种类、土壤条件及地形特点,自动调整播种深度与种子分布密度,从而实现精准播种。例如,在丘陵山地地区,由于地块零散且地形复杂,传统播种方式往往难以保证种子的均匀分布与播种深度的一致性。而仿生机器牛(驴)通过搭载高精度传感器与GPS定位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播种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每颗种子均被播撒至适宜的深度与位置。此外,仿生机器牛(驴)还具备较强的作物适应性,可针对不同作物的播种需求灵活切换工作模式。例如,对于需要浅播的蔬菜类作物,仿生机器牛(驴)可通过其精密控制系统将播种深度控制在2~3厘米范围内;而对于需要深播的粮食作物,如玉米或小麦,则可适当增加播种深度至4~6厘米。这种高度的灵活性与精准性不仅提高了播种效率,还显著提升了作物的出苗率与产量。
4.3 施肥作业
仿生机器牛(驴)在施肥作业中体现了先进的技术优势与环保价值。其施肥原理基于智能感知与精准控制技术,通过搭载肥料投放装置与土壤养分监测传感器,能够实时分析土壤肥力状况并据此调整施肥量与施肥方式。具体而言,仿生机器牛(驴)在施肥过程中可根据土壤养分分布地图,精确控制肥料投放量,避免因过度施肥导致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同时,其施肥均匀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坡耕地等复杂地形中,仿生机器牛(驴)能够通过地形适应性技术确保肥料在坡面上的均匀覆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此外,仿生机器牛(驴)在施肥作业中对土壤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施肥方式常因施肥不均或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而仿生机器牛(驴)通过精准施肥技术有效减少了这些负面影响,有助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综上所述,仿生机器牛(驴)在施肥作业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 仿生机器牛(驴)研发与应用面临的挑战
5.1 技术难题
仿生机器牛(驴)在山地、坡地复杂地形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其研发与应用的核心技术难题。首先,崎岖地形对设备的平衡控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由于山区耕地往往存在较大的坡度变化和不规则地表,仿生机器牛(驴)需要具备实时感知地形变化并调整姿态的能力,以避免因重心偏移而导致的倾覆或失控现象。其次,动力系统的适应性也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复杂地形中,农业机械不仅需要足够的牵引力以完成耕地、播种等作业任务,还需根据地形条件动态调整输出功率,从而确保作业效率与能源利用效率的最优平衡。此外,机械结构的强度与耐久性同样不容忽视。在山区作业过程中,仿生机器牛(驴)可能遭遇石头、树枝等障碍物,这对设备的抗冲击能力和关键零部件的耐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应对上述技术难点,研究可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智能算法,提升设备的自适应能力;同时,采用高强度材料与模块化设计,增强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便利性。
5.2 经济因素
仿生机器牛(驴)的初期研发与制造成本较高,成为其推广与应用的主要经济障碍。一方面,仿生学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高性能机械部件的研发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积累,导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制造过程中对高精度零部件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了生产成本,尤其是在小规模生产阶段,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难以显著降低。在后期推广过程中,农民的接受度与购买力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尽管仿生机器牛(驴)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其较高的购置成本可能超出普通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地区。此外,市场竞争压力也对仿生机器牛(驴)的推广构成挑战。传统农业机械制造商可能通过价格优势或技术改进抢占市场份额,而新兴企业则需面对品牌认知度不足的问题。为缓解上述经济压力,建议政府出台专项补贴政策,降低农民的购置成本;同时,鼓励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3 社会与政策因素
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与接受过程是影响仿生机器牛(驴)推广的重要社会因素。长期以来,山区农民习惯于传统的农耕方式,对新型农业机械的信任度较低,加之缺乏相关操作技能和维修知识,导致其对仿生机器牛(驴)的接受意愿普遍不高。此外,部分农民对新技术的效果和可靠性持怀疑态度,担心投资无法带来预期收益,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其采用意愿。政策支持力度对仿生机器牛(驴)的研发、推广与应用具有决定性影响。当前,国家虽已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但针对山区仿生机械的具体扶持措施仍显不足。例如,在土地宜机化改造、农机购置补贴以及技术研发资助等方面,现有政策未能充分考虑到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技术需求。因此,加强政策引导与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加大对仿生机器牛(驴)研发的资金支持力度,制定针对性的补贴政策,并通过示范项目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认知度与接受度,从而为技术的广泛应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6. 应对挑战的策略
6.1 技术创新与合作
为了克服仿生机器牛(驴)研发与应用中的技术难题,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并推动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机制。首先,技术研发应聚焦于关键技术的突破,例如地形适应性技术、动力传输系统优化以及智能控制算法的改进。这些技术直接决定了仿生机器牛(驴)在复杂山地环境中的稳定性与作业效率。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可以加速技术成熟度的提升。其次,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形成技术攻关合力。企业在实际生产中积累的经验能够为科研提供明确的需求导向,而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成果则可为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建立跨学科的合作平台,整合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农业科学等多领域的知识资源,有助于实现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系统化应用。最后,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吸收国外在仿生机器人领域的成功案例与技术标准,从而缩短研发周期并提高技术水平。
6.2 经济扶持与市场推广
仿生机器牛(驴)的初期研发与制造成本较高,这对农民的接受度与市场推广构成了显著障碍。因此,政府应出台针对性的补贴政策,降低农民的购买成本,同时加强市场宣传与推广,提升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度与信任度。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为购买仿生机器牛(驴)的农户提供直接补贴或低息贷款,减轻其经济负担。此外,政府还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金融产品,如融资租赁服务,帮助农民以更灵活的方式获取设备。在市场推广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平台,如电视、网络和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仿生机器牛(驴)的优势与应用效果。同时,组织现场示范活动,让农民亲身体验设备的实际性能,消除其对新技术的疑虑。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用户反馈机制,收集农民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6.3 政策引导与保障
为推动仿生机器牛(驴)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制定有利于其研发、推广与应用的政策法规,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应出台专项政策,明确仿生机器牛(驴)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为其提供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例如,可以将仿生机器牛(驴)纳入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作为重点推广的技术装备之一。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规范产品的设计、生产与使用流程,确保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还能为市场准入与监管提供依据。此外,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申请专利,防止技术成果被侵权或滥用。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改善山区道路条件、建设农机维修站点等,为仿生机器牛(驴)的实际应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以上政策措施,可以有效促进仿生机器牛(驴)的产业化发展,为其在山地、坡地农耕作业中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7. 前景展望
7.1 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仿生机器牛(驴)的应用将对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山地、坡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其高效的机械化作业能力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通过实现耕地、播种和施肥等关键环节的自动化操作,仿生机器牛(驴)不仅可以优化种植结构,还能够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例如,在西南山区,“三变”改革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有效缓解了耕地撂荒问题,而仿生机器牛(驴)的引入则进一步提升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此外,仿生机器牛(驴)适应复杂地形的能力使其能够在丘陵山地地区推广高值经济作物种植,从而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契合社会对优质生态农产品的需求。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附加值,还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7.2 对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意义
仿生机器牛(驴)的推广使用将显著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带来重要意义。在山区,由于地形复杂且交通不便,传统农耕方式依赖人力或畜力,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下,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受限。而仿生机器牛(驴)凭借其智能感知与自动化执行能力,能够在山地、坡地完成高质量的农耕作业,减少农民的体力消耗。同时,该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从而直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此外,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民可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其他经济活动或文化生活中,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这种技术进步不仅是对传统农耕方式的重要补充,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
7.3 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价值
仿生机器牛(驴)在山地、坡地机械化农耕中的广泛应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当前,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撂荒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西北、西南等地区,大量土地资源因缺乏现代化耕作手段而被闲置。仿生机器牛(驴)通过解决复杂地形下的机械化难题,能够有效利用这些闲置土地,提高粮食产量与自给率。研究表明,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解决土地资源浪费、提升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此外,仿生机器牛(驴)的精准作业能力还可以减少化肥和种子的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全球粮食供应链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有助于增强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性,还能够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7.4 农民接受程度
尽管仿生机器牛(驴)具备显著的技术优势,但其推广仍面临农民接受度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农民可能对新技术的认知不足,担心其可靠性与操作复杂性;另一方面,初期较高的购置成本也可能成为阻碍农民采用的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农民培训与宣传教育至关重要。通过组织现场演示、开展技术讲座以及提供操作指导,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仿生机器牛(驴)的实际效用与操作便利性。此外,政府补贴政策的实施将有效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从而提高其接受意愿。最终,随着技术成熟度的提升和成功案例的积累,农民对仿生机器牛(驴)的信任度有望逐步增强。
7.5 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
仿生机器牛(驴)的研发与推广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作为一项融合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和农业科学的前沿领域,仿生机器人的研究需要大量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例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仿生机器牛(驴)的结构设计与动力系统优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则可专注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场景开发。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市场对于售后服务、技术支持以及产品改进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将持续增长。因此,鼓励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仅能够满足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还能为毕业生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7.6 部分其他行业处在失业边缘人员的再就业安排
仿生机器牛(驴)的普及还为部分其他行业处于失业边缘的人员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随着工业化进程放缓及部分传统行业萎缩,许多劳动者面临职业转型的压力。而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发展为这些人提供了新的职业选择。例如,具备机械制造经验的工人可以通过培训转型为仿生机器牛(驴)的生产与维护技术人员;熟悉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则可以成为新型农机具的操作员或推广员。此外,政府与企业可通过合作建立职业培训基地,为失业人员提供技能提升平台,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岗位的要求。这种跨行业的劳动力转移不仅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还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实现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陈伟;朱继平;陈小兵;袁栋;姚克恒;彭卓敏.我国坡耕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J].农机化研究,2017,39(5):1-5.
[2]陈翔.关于解决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J].河北农机,2024,(4):60-62.
[3]朱昌何.试论农机化在新时代山区乡村振兴中的贡献与作用[J].农家科技,2024,(7):223-225.
[4]刘恩泽;牛坡;张艮;肖武松;陈旭昊.加快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及建议[J].南方农机,2023,54(1):34-36.
[5]李航;谢英杰;夏飞;傅琦;陈静;陈令;牛坡.农田宜机化改造有利于促进农机装备的发展[J].湖北农机化,2021,(19):15-17.
[6]宋锋;杨胜南;刘焕新;赵阳.丘陵山区机械化技术与设备研究[J].河北农机,2023,(11):37-39.
[7]韩德军;闫照;宋洋.农地制度创新“缓解撂荒”与“加剧非粮化”双向效应研究--以西南山区“三变”改革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23,37(9):73-84.
[8]王学;李秀彬;宋恒飞.我国耕地撂荒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土地,2023,(2):15-17.
[9]王凯;杨立富.如何发挥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J].河北农机,2023,(16):57-59.
[10]刘慧.加快发展农机化顾丘陵山区粮食增产潜力[J].农机质量与监督,2022,(8):9-9.
[11]法华林.小型农业机械在山区的推广与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0(1):43-43.
[12]张优奎.小型农业机械在山区的推广及应用[J].南方农机,2020,51(14):26-26.
[13]黎章文.山区小型农用机械的应用及研发[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33(1):23-24.
[14]陈存华.小型农机的常见类型及在丘陵山地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12):57-59.
[15]王五明;贺孝兵;刘丽芳;王小军;刘坤.山西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探讨[J].当代农机,2022,(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