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的一句话——“中国的创新无法被阻挡”——精准概括了当前中美芯片争端的核心。 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商业判断,而是对技术趋势的冷静洞察,更预示着一种模式冲突的不可避免。 过去的中美谈判,停留在利益交换的层面;而如今,美国将中国的科技发展视为对其自身安全的威胁,“你不能发展,我就安全”的逻辑主导着这场博弈。 这种思维模式下,“合作共赢”的老范式已成过去。
美国正试图通过技术、司法和产业三重夹击来“拖慢”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 这从拜登政府延续的“小院高墙”策略,到2025年进一步收紧的《芯片与科学法案》中可见一斑。 美方将“远程控制机制”作为芯片出口的许可前提,这并非秘密,而是公开的制度设计—— 你要把芯片卖给中国,就必须植入一个“杀手开关”,一旦触发,芯片将瞬间失效。 这种设计并非为了防止“非法使用”,而是赤裸裸的控制手段,其政治意图昭然若揭。 英伟达H20芯片被指控可能内嵌此类机制,虽然英伟达回应称遵守美国出口规范,但这不过是一种推诿之词,中国早已不再接受这种模糊回应。
就在中方约谈英伟达之前,美国又出重拳——在第三国逮捕了一位中国半导体企业高管,指控其“违反出口管制”。 讽刺的是,该案件的“通缉令”早在两年前就已签发,为何此时突然动手? 这背后,美国战略意图清晰可见:一是敲山震虎,制造恐慌,吓阻中国科研人员“走出去”,迫使中企自我设限;二是压价谈判,利用稀土等资源优势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时的筹码。
面对美国这种一边约谈、一边逮捕的双重施压,中国并未情绪化回应,而是采取了务实有效的策略:
第一,加速本土替代。2025年上半年,中国芯片行业“去美化指数”同比上升36%,多项关键零部件的自研率显著提高。
第二,加强研发人员保护。多个部委联合发文,为高新人才提供“出境风险评估”机制与“外交通道支持”,保护关键人才。
第三,强化国内产业链闭环。中国正从EDA工具到封装测试,构建一个不依赖外部授权的完整芯片产业链。
这并非报复,而是建设。中国的反应并非为了回应美国的强硬,而是用行动表明:自主可控才是真正的出路。
短期来看,美国的打压无疑会造成伤害;但从长远视角来看,这或许正是中国芯片产业走向全面崛起的“绝境催化”。 这场围绕“芯片后门”的风波,超越了一次简单的中美交锋,升华为对技术主权的深度对话。 英伟达可以不道歉,美国可以继续出招,但中国已经不再纠结于“谁先道歉”,而是在另一个赛道上加速前进。
技术冷战已至,但冷战无法冷却创新,围堵也挡不住前进的动力。 正如黄仁勋所说:“中国的创新无法被阻挡。” 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最终实现真正的技术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