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宝山区的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上海广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套着白色防尘服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应届毕业生余丙成神情专注。他正在测试一款搬运机器人的性能,从跑跳姿态到定位准确度,百余项数据都要在合理阈值内。这是机器人出厂的第一道关。
时间回溯至三个月前,专升本失利,余丙成决定到就业市场闯一闯。依托宝山区人才局搭建的校企合作桥梁,渴求技术员工的广川科技与相距10公里外的上海工技大建立起人才定向输送机制,让余丙成这样的“技能尖子生”有了新出路。经两个月实习,最终有3名学生签订三方协议。
“公司与这些学生属于双向奔赴,他们吃得了车间的苦,还能举一反三。”广川科技人事部部长郑玉婷对这些“尖子生”寄予厚望,他们中还能培养出未来担任管理职责的一线技术骨干。
“车间里没有花活儿,下足笨功夫才能有所得”
没有固定工位,耳畔时刻响着机器轰鸣声,对00后学生来说,选择工厂车间作为职业人生的第一站,需要勇气。
余丙成想得清楚。自己学历不占优,产线或许是可“逆袭”的赛道。两个月实习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出身的他,把在学校“玩”机器人的劲头迁移至产线上。反应快、逻辑思维强,师傅叶乔眼中,余丙成无疑是调试工程师的好苗子。唯一的小缺点,要数性子比较急。
对于强调高精度的半导体搬运机器人行当来说,性子急是个短板,容易忙中出错甚至造成产线停摆。叶乔决定磨一磨余丙成的脾性。
首次独立上机操作,余丙成按照作业标准书操作。偏偏,每个步骤都按教程来,机器调试数值却离正常范围偏差了不只一星半点,最终被判定“不过关”。自实习以来被师傅频繁“点赞”的余丙成慌了神。他只好耐着性子、埋头从百余项数据中逐一复盘,反复查找多时,终于找到症结——测试工具的摆放位置偏差了一厘米。每个细小环节偏差一点点,就可能导致设备整体不合格。
类似的“合成谬误”,也发生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王思哲身上。试验了无数次,他仍无法将机器人手爪调试至水平状态,从而影响了机械手抓取物的精准度。问题虽小,牵连甚广。从机器人本体水平度到手肘曲度,每个环节都可能是影响变量。最终,王思哲请来产线资深技术员工帮忙查看,才将各项数值回调至合理区间。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叶乔发现,由于学校实训课堂配备了专业级半导体搬运机器人,职校学生上手快,但真正到了产线上,各种复杂问题更考验一名调试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带教师傅,叶乔为学生们立规矩——把每日操作的基础数据逐一记录在册。这些生产日记,看似枯燥,却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们对于正常阈值的敏感度。“车间里没有花活儿,下足笨功夫才能有所得。”
从一颗平凡螺丝钉做起,闯出广阔天地
白领在办公室有工位,调试工程师们也有“工车”。
每天早上8点半,实习生张正最具仪式感的时刻就是找到贴着自己名牌的那辆工作车。机器人测试往往需要在大范围内灵活跑动,大量测试设备也要跟随移动。于是,车间里的实习生们便有了自己的工位——移动工车。
移动工车,方方正正,刚好分层塞下所有测试工具。根据企业管理规程,每个工具设备都有专属位置。产线工程师们在调试完毕后,需逐一归位。“能收拾好桌面的工程师,也一定有逻辑、有耐心,能干好机器人调试这项技术活儿。”带教师傅许泉源相信,从细节处培养人、锻炼人。
对于自己的“工车”,余丙成也逐步有了感情:“它给了我归属感,也解开了心结——蹲守产线,从一颗平凡的螺丝钉做起,也能闯出一番天地。”以这台标注着自己姓名的“工车”为起点,他正琢磨如何进一步创新改造工艺。车间里的设备要抓紧赶订单,他便联系导师挖掘可供试验的半导体搬运机器人;理论知识仍有欠缺,他便抽出时间努力钻研,在专业知识上不断提升……
“职校生身上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郑玉婷说,成立迄今7年的广川科技精耕半导体搬运机器人赛道。前些年,企业处于快速积累期,赶进度、赶产量。近年,企业发展转入稳定上升阶段,更希望招募一批兼具管理视野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此次与上海工技大合作的基础上,公司计划与宝山区人才局加强合作,挖掘更多“宝藏职校”,为企业发展储备更多优质“种子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