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精准定位,机械臂平稳移动……8月8日,在宁夏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中心项目工地上,搭载激光找平系统的混凝土整平机器人正高效作业。它无需人工干预,凭实时数据就能自动调整参数,日施工面积轻松突破1000平方米,效率是传统人工作业的3倍。这一幕发生在宁夏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首届智能建造装备暨BIM技术观摩交流会上,标志着宁夏建筑产业正迈入“钢铁侠”助阵的智能新时代。
记者看到,观摩现场成为尖端建造科技的秀场:混凝土整平机器人如同不知疲倦的“地面艺术家”,借助云端数据同步实时校准浇筑参数,确保摊铺均匀高效,单机战力堪比三个人力班组。智能模板加工厂则上演“钢铁裁缝”的精准魔术。数控设备构建的自动化切割体系,进行模板测量、切割、钻孔一体化操作,误差被牢牢锁在毫米级,实现从团队人工画线到算法驱动、从经验打孔到智能定位的革命性跨越,安装效率飙升,材料浪费降低约15%。
据了解,宁夏交通建设投资集团将以观摩会鸣响科技赋能新号角,锚定大基建智能建造产业链,构建“1+N+N”发展模型,以数字孪生信息模型为核心打造BIM技术体系,贯通规划、设计、建造到运维全流程,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该集团投建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成了创新试验场与展示窗。项目通过“数据驱动建造”模式,将实体建造过程与虚拟模型深度绑定,探索“模型即产品”的交付方式,为重塑建筑业价值链奠定基础。新技术、新工艺的集成应用不仅实现绿色施工与智能建造,更构建了“研发—应用—标准”全链条创新生态,提升了工业固废资源化处理水平,为自治区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BIM+AI,为工地装上了“智慧大脑”。项目核心在于BIM技术与AI的深度融合,遍布现场的传感器如同敏锐的“神经末梢”,将海量数据实时回传至BIM平台:平台据此自动建模优化,提前解决管线排布冲突和复杂结构节点问题;进度、质量、安全风险实现可视化动态预警,推动管理模式实现从依赖“人防”到依靠“技防”的本质升级。
作为自治区属千亿级国企旗舰,宁夏交通建设投资集团坚持“环保+科技”双轮驱动,在交通、建筑及资源循环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未来将进一步整合产业链资源,聚焦交通建设、建筑地产、节能环保及资源循环利用、现代物流与低空经济四大板块,布局数字基建、城市更新、智慧交通等新赛道。”该集团主要负责人介绍,为创新谋篇布局、定调引航,集团公司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通道,提升成果转化效能。(记者 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