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跨平台聚合优质红人,以多元竞技赛制展现创作者价值,重构红人综艺新格局。
文|三木
这几年,红人走进各类综艺节目的现象愈发普遍,从竞技挑战到生活体验,不同赛道的红人凭借各自特色在综艺舞台上崭露头角,逐渐成为综艺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力量。这种趋势对红人自身而言,打破了单一的内容传播场景,让他们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平台展现多元面貌;对于观众来说,则带来了更丰富的观看体验,通过红人在综艺中的表现,能更直观地了解不同领域的创作生态与行业故事。同时,综艺节目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内容源泉和话题热度,推动了节目品牌的多元化和年轻化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华莱士独家冠名,优酷和海西传媒联合出品的跨平台自媒体创作者竞技综艺《我赞红人》于8月9日12:00正式开播。立足中国互联网原生土壤,该节目通过设置多样化的竞技环节,深度挖掘红人的创作潜能,在展示其才艺与实力的同时,更从多维度探索红人价值,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立体、多元的红人生态。
百业红人图鉴,
织就微观生态图景
在第一期中,就能明显感觉到《我赞红人》扑面而来的“新鲜”。
追溯市面上已有的红人综艺,早期的“明星化红人综艺”,核心围绕明星光环展开,红人更多是陪衬或背景板,自身的创作价值与行业特质被严重稀释;后来逐渐产生了“职业化红人综艺”,主要由职业红人输出固定风格的内容表演,比如专注于美妆、搞笑等单一领域职业红人的才艺展示综艺。
但试想,当抖音的生活记录者、B站的知识分享家、快手的民间达人、微博的话题引领者、小红书的种草能手同处一个舞台,抖音的短视频节奏撞上B站的长视频细作,快手的接地气表达遇上小红书的精致笔记,将会是怎样的场景?
《我赞红人》以一次优秀内容创作者的大集结给出了答案。
在这里,有希望通过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科普中医知识的“自媒体新生”——“阿呆师弟”,在线给黄子韬诊脉;
也有凭借真实有趣的生活吸引了超2000万的粉丝的“大账号玩家”李炮儿,带着自己标志性的口号“玩的就是真实”迎接这次新挑战 ;
有做自媒体七年稳坐唱跳圈头部的“代古拉K”来舞台寻求碰撞突破;
也有擅长变换各种声音的伪声博主“慕容云磊”,声音与外貌的强烈反差更让他一开口总能带来意外惊喜……
而在节目设置的竞技赛制下,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红人更得以充分施展所长。首期节目中,作为账号玩家的红人们开启了第一赛段——行业关注赛。70位账号玩家每人拥有18个关注名额,通过手机扫码互相查看个人ID短视频后,选最喜欢的18位玩家。只有尽可能获得高关注度的玩家,才有机会进入下一赛段。红人们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毒角SHOW”发挥大博主的号召力,主动联动其他红人合拍内容为自己争取“关注”;
“ACE-七爷”则凭借其丰富的直播经验,选择用资源置换的商业策略吸引同行的“关注”;
而才艺型博主们则通过“关注舞台”亮出看家本领,京剧,非遗吞剑,国风舞蹈……用专业表现赢得认可。大家各有章法,却又共同为这场红人集结注入了生动的竞技张力,让不同赛道的多元特质在比拼中愈发鲜明。
从抖音的“听泉赏宝”“毒角SHOW”、快手的“张诗尧”、B站的“中国boy”等各平台头部红人,到来自时尚、演员、搞笑等不同领域各行各业的优秀内容创作者,节目汇聚69组涵盖乡村助农、传统文化、潮流电商、养生生活、时尚美妆等特色赛道的红人,不仅让不同赛道的创作内容与表现形式在此交汇,也让大众对红人有了更丰富、更立体的了解。
将如此多的自媒体创作者齐聚一个平台本就足够新鲜,但《我赞红人》想要的“新鲜”并未止于此。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同为“账号玩家”的他们,还将通过全方位实战赛程的同台竞技,展现其原生的创造力和对细分领域的深耕,并力图让观众看到多元文化与不同赛道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不仅有陈少熙、龚俊、黄子韬、李耕耘、张绍刚、周扬青等人气嘉宾,还有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副教授董晨宇,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等行业专家加入,组成“我赞助力团”,将分别从行业视角、心理视角、大众视角展开观察。
由此,以全网红人生态为蓝本,节目构建起了一个立体的微观互联网生态图景。当69组创作者带着各自领域的特色基因齐聚舞台,观众在感受到红人生态的真实与多元的同时,一幅鲜活的百业红人图鉴也就此徐徐展开。
关注一切值得的好内容,
让更多优质创作者被看见
比赛竞技,在各类综艺里并不少见,但在《我赞红人》,红人竞技作为节目的“顶层设计”被赋予了新意,因为它的每一环都服务于对红人多元价值的挖掘与展现,让红人竞技超越了传统竞技的范畴,成为一个“优质创作者的价值试炼场”。
比如在首期节目中行业关注赛的赛制并不是面向玩家们的日常受众,而是“同行互关”,这就意味着想要获取“真关注”,不止于一时的感官刺激或流量密码,更需要经得起专业审视的内容厚度与创作巧思。
就像“毒角SHOW”在节目中说的,“还是得拉一些真正看过你视频的人,他觉得‘我挺尊重你做的内容’,他就会关注你”。这份“关注”不仅代表着同行之间的交流,也代表对内容的认可。
而对于那些原本影响力有限的红人,节目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让体量虽小、质量却高的博主有了更多被看见的机会。比如乡村振兴领域的汪星宇,八年来始终坚持带领城市青年和青少年到乡村进行研学与义工旅行,同时前往几百所县中和乡镇学校,为约十万名初高中生讲课。他的故事不仅打动了李耕耘和陈少熙,让他们放弃自身关注度为汪星宇拉票,更在现场直接收获了不少行业“铁粉”;
非遗传承人李艺不仅能够一口吞下三把剑,他“吞剑取丹”的绝活一出,更是引得现场连连惊叹,“听泉赏宝”直言,“人家是真的有东西”;
京剧演员果小菁则通过一段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吸引了不少同行“关注”,她在账号中坚持以生活化的方式,展现戏曲演员的日常,吸引更多年轻人去了解中国的戏曲文化。
正如节目所说,“在《我赞红人》的世界里,我们关注一切值得关注的好内容,传播一切值得传播的好创意。”《我赞红人》不再局限于单一平台的生态闭环,而是鼓励来自抖音、B站、快手、微博、小红书等不同平台的红人同台竞技,通过对平台壁垒的打破,让不同创作基因的创作者在此能够获得跨圈层的关注,不仅被普通观众看见,更被行业上下游的同行关注、认可,甚至获得跨界合作的可能性。这种基于内容本身的认可,让“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有了化解的可能,也让内容生态的多样性有了更鲜活的生长土壤。
多维视角碰撞,
重构红人价值坐标系
红人综艺的出发点,大多是对红人创作内容的呈现,但红人综艺的落脚点,理应是让沉浸在优质内容里的观众感受到红人竞技的正向价值,激发大众对优质创作的追求与参与。 唯有如此,以红人为创作主体的“好内容”才能借综艺这一媒介实现更广泛的正向传播。《我赞红人》与其他节目相比,独到之处就在于对这一目标的着力打造。
首先,《我赞红人》的评价视角足够丰富。行业关注赛中,除了红人互评,节目还引入“我赞助力团”和行业专家的观察,他们以各自的专业标准审视账号玩家的内容质量,而20位同行代表组成的超级评审团则代表了大众市场的角度做出选择。
比如票数公布后的“赞助”环节,“赞助团”成员董晨宇就选择赞助“啊吗粽”回到节目中,在他看来,“啊吗粽”的视频见证了红人的成长,也陪伴了很多人的青春,他期望这样有持续创作能力和生命力的创作者能够走得更远。同为赞助团的张昕则把自己的“赞助”给了“阿呆师弟”,“我觉得中医加科普确实是能够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赛道”,同时也希望“阿呆师弟”能够坚持下去。
作为超级评审团的一员,时尚奶奶团IP达人陈芳芳从红人的价值角度和传播角度出发,选择那些更有爱心的、传播正能量的、做公益的账号;时尚男团创始人何大利的“关注”标准则不在于红人粉丝体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他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追求长时间的复利效应”。
三方视角相互补充、交织碰撞,不仅让对创作者的评价更全面客观,也丰富了节目的表达维度,使节目能从不同层面展现红人的价值与潜力。这种立体多维的评价机制,打破了以往红人评价的单一标准,重构了红人价值坐标系:在这里,竞技的成功与否并不局限于流量数据或才艺,而是通过竞技赛制,全方位展现红人的内容创作力、社会影响力等多元价值。
此外,在《我赞红人》这个沟通场域中,多元圈层的深度链接,不仅使得节目的受众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成为可能,更让不同圈层打破固有认知壁垒,在内容共鸣中实现趣味互通。节目播出后,不少原本只活跃在特定平台的红人,开始被其他平台的用户熟知;一些小众领域的创作内容,也因为节目的传播收获了更多关注,就像非遗技艺相关的片段在年轻群体中引发了不少讨论,汪星宇乡村助农的故事也让更多城市观众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
可以看到,在跨平台共振与多元圈层链接中,优酷借《我赞红人》做了一次新鲜尝试:跳出红人综艺的常见框架,在内容创新上往前探了一步。它没有只盯着流量热度,而是试着在商业表现与内容价值之间找平衡,让节目既好看,又能传递些实在的东西。尽管节目刚刚开播,但这种跨界融合的思路,能看出优酷对内容创新上的坚持——不固守老模式,愿意试试新可能。至于结果如何,不妨交给观众和时间慢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