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的日子将近,有很多科研人员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如果自己有一篇文章是二作,评职称的时候有用吗?用来评职称的论文还有哪些要求呢?
一、评职称论文的作者排名
1.1 作者排名,你的位置决定了论文的“分量”
对于评职称来说,论文的第一作者,永远是“亲儿子”。独立作者或者第一作者的论文,价值最高。因为它是你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直接证明。评委看到“一作”,就会默认你是这个成果最主要的贡献者。
1.2 二作能作数吗,要看单位规定和职称级别
二作能不能用要看单位规定和你评职称的级别。一般来说,评中级职称会相对宽松些。不少高校和院所也是认“二作”的,尤其发的是SCI或者国内核心期刊。但是,“二作”和“一作”相比,分量肯定大打折扣,算是个“有效成果”,但很难靠它单篇打天下。
如果是评副高或者正高,那要求就很高了。这个级别的职称评审,往往只认第一作者。“二作”很可能会被忽略掉,或者仅仅是作为你“一作”成果的补充陪衬。要是评高级职称,“一作”才是硬道理。
不同的职称级别对二作的态度,可以参见下表:
二、评职称论文的期刊档次
除了作者署名的排名,对评职称的论文而言,发在哪也同样重要。国内评职称,发“核心期刊”是基本门槛。别管“二作”还是“一作”,想评职称,绝大多数单位都要求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国内认的是北大核心、南大核心(CSSCI)、CSCD等,国外就看SCI、SSCI、EI这些数据库分区了。发的是普刊?大概率没有用。
像掠夺性期刊和预警期刊,还有普通的会议论文集、普通的增刊特刊或者没有正规刊号的内刊等,这些类别的期刊很多单位是不认的。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大多数评职称要求见刊并被检索!录用通知(Acceptance Letter)只是个过程,交材料时不算数。所以评职称要预留好时间,否则很容易来不及。
三、对评职称论文的三个建议
建议一,评职称前一定要去查“内部文件”。翻出所在高校或者目标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实施办法”或类似的文件,找到论文要求那一节。那里白纸黑字规定了认可哪些期刊、对作者排名要求如何,要几篇。这是唯一标准。
建议二,合作时,勇敢争取署名。参与项目时贡献了重要想法、做了关键实验或数据分析,别怕跟导师或负责人沟通,该争取“一作”就争取,至少明确贡献和署名预期。默默付出,评职称时可能真就默默无闻了。
建议三,重质不重量。现在评职称越来越看重代表作的质量。与其发好几篇靠后作者的文章,不如集中精力打造一篇高水平的“一作”核心文章,影响力大得多。
虽说署名不是科研的根本目标,但它却是你科研贡献的直接证明,同时也是你职称评审上的关键阶梯。写作时要全力以赴,以评职称为目的发表论文时更要了解清楚规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希望大家发表的论文都符合职称评审的要求,顺利通过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