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体悟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探寻烽火岁月中的家风故事,8月1日至10日,安徽理工大学“烽火新程·延安砺行”实践团奔赴延安开展实践活动。从革命旧址到乡村田野,从文艺殿堂到文化传承地,成员们在红色家风的沁润中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寻红色旧址,解家风密码
实践团首先走访了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以及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地,追寻革命足迹,深入了解延安十三年的奋斗历程与深刻内涵。成员们表示,要以延安精神为指引,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前行。
图1.图为团队成员瞻仰延安枣园“五大书记”雕像。屈文强/摄
在王家坪,通过老师讲述的毛泽东父子故事,成员们真切感受到毛主席对子女深沉而严厉的爱。他以身作则,教导子女艰苦奋斗、不搞特殊,这种红色家风不仅重言传,更重身教,用实际行动无声而有力地影响后代。这生动体现了延安精神在红色家风中的传承。
图2.为队员们聆听红色家风故事。徐成全/摄
赓续家风根脉,厚植时代美德
为深入了解烽火年代的真挚情感与家风故事,实践团参观了延安红色家风纪念馆。展厅内的一封封家书,让成员们感受到革命先辈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以及对子女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品质的严格培养。
成员们拍摄了红色家风主题微党课,旨在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蕴含深情的故事。同时,通过诵读家书活动,体味战火年代亲人未能相见的思念与挂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家书中自立自强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红色家风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图3.团队成员参观延安红色家风馆。张新悦/摄
触摸文化根脉,助力圣地发展
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感悟腰鼓、剪纸等非遗魅力,了解到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学习,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光彩。成员们认识到,非遗不应是博物馆的陈列品,而应是“活着的历史”,需在保护中创新、传承中发展。
图4.成员采访非遗文化腰鼓传承人。周慧子/摄
为助力延安发展,团队积极参与“青耘中国”大学生暑期延安专项直播实践活动,向600余人次推荐陕北狗头枣、苹果脆片等土特农产品,促成多笔订单。通过实践,队员们切实体悟延安精神,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为革命圣地贡献青春力量。
从革命旧址到圣地发展,从家书诵读到非遗传承,安徽理工大学实践团的延安之行,是一次红色基因的寻根之旅,也是一场精神信仰的淬炼之旅。成员们表示,要让红色家风融入日常,在学习生活中践行延安精神与青年使命,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芒。(陈李 藏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