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验交流
合川:党建“红色引擎”激活数智矩阵
8月5日清晨,重庆市合川区沙鱼镇的一处现代化鹌鹑养殖基地内,管理人员殷志玲正通过手机查看棚区内的实时温度和湿度。“以前全凭经验,现在有这‘智慧管家’盯着,心里踏实多了!”看着屏幕上清晰跳动的数据,她感慨道。
殷志玲口中的“智慧管家”,正是沙鱼镇党委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打造的智慧鹌鹑养殖场景。如今,在数字引擎的驱动下,沙鱼镇的鹌鹑产业正经历从传统养殖到智慧养殖的华丽蜕变。
面对传统鹌鹑养殖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效益不稳定等问题,2025年5月,沙鱼镇党委主动破题,以“141”基层智治平台为枢纽,构建鹌鹑养殖全域产业格局,明确“党建+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平台特色场景功能,打造“沙鱼镇智慧鹌鹑综合养殖场景”,上线鹌鹑产业情况、视频关注、物联网监测关注等模块,让全镇鹌鹑产业“一屏可视”。
借助平台任务处理模块,将“引进自动化喂养设备”“建设物联网监测系统”等8项重点任务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实行“周调度、月通报”闭环管理。同时,借助平台地图模块,镇党委科学规划,精准划定鹌鹑产业集中区,推动镇域内鹌鹑养殖示范基地与养殖散户形成“智慧养殖联盟”,并通过平台数据共享实现饲料采购、病害预警等信息实时互通,带动全镇鹌鹑蛋年产量达到近3000吨,年产值近4000万元。
双堡村养殖户张谊成过去常为棚内温湿度调控不准、化粪池安全隐患而烦恼。如今,由双堡村党支部牵头,在平台上对接了物联网监测模块,12个大棚的温湿度、化粪池甲烷浓度等关键数据实时传输至他的手机和“141”基层智治平台。“有次系统报警说一个棚温度异常升高,平台工作人员立刻联系我,第一时间处置了问题,避免了损失!”张谊成对这套系统赞不绝口。此外,针对鹌鹑蛋运输损耗大、鹌鹑苗成活率不高等痛点,支部党员主动靠前服务,利用平台协调解决车辆调度、检疫证明办理等问题,有效将鹌鹑蛋运输破损率从过去的20%降至5%以下,鹌鹑苗成活率提升至90%,养殖周期也成功缩短至40余天。
目前,沙鱼镇已探索出一条“党委统筹、支部联动、党员攻坚”的特色发展之路,通过数字化赋能养殖全链条,推动鹌鹑产业从传统养殖向智慧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作者:刘扬)
永川:强队伍激活力 锻造干事创业“先锋队”
8月5日,重庆市永川区双石镇双石社区的“暑期课堂”如期开课。十余年来,双石社区妇联主席姜春艳始终坚守在此,用爱心守护孩子们健康成长,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姜妈妈”。2025年初,这位深受群众信赖的党员干部被双石镇党委任命为中心桥社区党总支副书记。
“让有为者有位,让能干者能上”是双石镇党委的用人理念,在双石镇,像姜春艳这样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双石镇党委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核心,通过“压担子、搭台子、铺路子”的机制建立年轻干部培养梯队,让干部在实践中成长。双石镇党委还利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四青年节等节点开展优秀干部大讲堂,打破常规用人机制,坚持“重实干、重实绩、重品行”,让干事者得实惠、有为者有位。截至目前,已有10余名年轻干部经过实践锻炼走上岗位。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双石镇党委通过企业家座谈会、新春茶话会等形式,积极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丁家岩村村民唐传彬就是其中之一,在镇党委的感召下,他回到家乡发展“稻香鱼”项目。该项目不仅成功激活了丁家岩村的产业,还带动周边脚盆井村的稻虾混合种养模式发展,有效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
班子成员的率先垂范,点燃了全镇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如今的双石镇,党员干部积极转变思维方式,围绕发展主题谋创新、抓落实。当西山蓝莓园业主因销路发愁时,镇里年轻干部组成的班子迅速组建直播带货团队,联合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等学校开展党建引领直播活动,拍摄宣传短视频、运营视频号,助力优质蓝莓走出深山;通过与永川职教中心党建联建,帮助太平村线上线下售卖农副产品,用真情服务换来群众“真金白银”的收入。(作者:肖必胜 刘峥岩)
铜梁:“三抓三促”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墙
“进出车辆请扫码登记,请勿携带火种进山,林区不能抽烟,打火机和火柴请主动上交。”8月6日,在重庆市铜梁区华兴镇团林村界牌森林防火检查站,镇村干部、守卡人员正向过往车辆宣传森林防火知识,有序登记车辆信息,劝导车辆禁止携带火种进山。
近期,重庆市气象局持续发布高温预警,华兴镇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开展隐患排查,敦促整改落实,通过科技赋能筑牢森林“防火墙”。
华兴镇组织镇村干部、网格员、护林员、志愿者等人员组建7支森林防火先锋队,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面对面向农户宣传森林防火,发放森林防火告知书9000余份;利用“铜心小院”开展森林防火专题宣传院坝会12场次,小院召集人现场讲解典型案例以及法律法规,引导群众规范用火;利用小喇叭、流动宣传车每日循环播放防火音频,在进山路口、山头等重点区域张贴禁火令,悬挂横幅,全覆盖营造森林防火氛围。
华兴镇4个森林防火检查站实行24小时轮班制,对来往车辆严格落实必问、必教、必查、必劝“四必”要求,累计收缴火种30余件,坚决杜绝火灾隐患。森林防火岗工作人员、护林员常态化巡查野外违规用火、高压线线路安全、防火基础设施等情况,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火灾隐患。截至目前,华兴镇已排查森林火灾隐患10余处,并全部整改到位。
为推动森林防火应急预案数字化,华兴镇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启动全镇范围应急演练5次,提升实战实效能力,优化森林火灾处置流程;灵活运用“141”基层智治平台的协调调度功能,向网格员派发森林防火宣传劝导任务以及日常巡查任务42条;指挥中心24小时值班值守实时调度网格员巡查情况;有效利用森林防火感知系统和无人机巡航进行实时监测,确保火情早发现、早处置,实现无死角、无盲区、全覆盖,共同筑牢森林防灭火“铜墙铁壁”。(作者:王璐)
开州:一盆清水浸润民心
“现在拧开水龙头,喝上放心水,日子是越过越滋润!”8月5日,重庆市开州区郭家镇盆丰村的村民捧着干净的自来水感叹道。
盆丰村党支部书记官昌明说:“过去我们这里有一句俗话叫‘盆丰进口一条河沟沟,穷山恶水板桥子上头’,多年来,饮水成为困扰盆丰人的一道难题。”如今,12座集水池在山间镶嵌,沿着新建的管网,清澈的山泉水潺潺流入盆丰村的家家户户。
这一切的改变,都归功于盆丰村探索实践的“找水蓄水、管水护水、用水节水”三位一体用水保障模式。
盆丰村综合考量水质、水量、保证率等因素,结合群众用水习惯科学研判,确定“山泉引水”方案,并通过“资金自筹、政府支持”,分批建设集水池12座、母亲水窖3口,形成“水泉—集水池—水窖”三级蓄水体系。
在水源保护上,盆丰村划定水源核心区、缓冲带、防护区三级保护圈,设围网、警示牌,禁止污染性活动,落实供水安全,真正做到“像看菜园一样看住水源”。同时,紧盯人居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通过水质严控,让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村委会牵头成立村级管水协会,设立镇级“指导员”做强技术支撑、村级“监督员”做实日常监督、群众“管水员”做好末梢服务,吸纳11名村民代表担任群众监督员、聘用11名专职管水员。通过制定安全饮水制度,明确管水职责、水价标准、应急机制等,鼓励村民使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浇灌菜地果园、灰水(洗衣水)过滤冲厕,推进尾水资源化利用,既解决污染问题,又创造经济价值,实现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生态维护的深度融合。
在节水护水宣传上,盆丰村利用农村大喇叭定时播报,强调水管漏了及时报,水费早交不拖账,污染水源要罚款;组织管水“指导员”现场教学,重点讲清楚怎么修管子、怎么看水质等,鼓励人人都当“水”专家;定期公布“墙报三晒”:亮一亮相、红一红脸、摆一摆成绩,强化全村“水”共识。
从“有水吃”到“吃好水”,从“靠天吃饭”到“水润万家”,盆丰村的水生态蝶变被村民编成一段顺口溜:“引清流、巧布局,渠成水畅润山乡;护源头、治污染,水甜人笑心舒畅;立村规、聚老乡,共管共享长效强;钱省了、水节了,尾水回用产业旺;响喇叭、晒墙报,家家节水好风尚!”(作者:张颖豪)
万盛经开区: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
“过去识别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主要靠人工排查,现在通过运用‘红岩先锋·智慧党务’应用平台,实现软弱涣散党组织的精准识别、靶向治疗以及长效巩固,推动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整体提升。”8月6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党工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刘恒毅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万盛经开区已确定7个村和1个社区党组织作为整顿对象,并同步开展整顿工作。
联动摸排比对。充分发挥“红岩先锋·智慧党务”应用平台数据归集作用,整合纪检监察、政法、人社等10个部门数据资源,科学设置组织生活完成率、社区网格管理服务效能等8项核心预警指标,实现数据全面比对、问题精准研判。同时,综合运用班子运行评估、年度考核、巡视巡察、专项督查、工作调研等多维度评价结果,对全区100个村(社区)党组织开展全覆盖“体检式”筛查,对各项指标不达标的村(社区)党组织纳入软弱涣散党组织预警名单。在此基础上,由党工委组织部牵头,联合纪工委监察室等部门会商研判,经经开区党工委委员会研究最终确定整顿对象。
强化整顿措施。采取“一支一策”精准化整顿措施,着力压紧压实整改责任,并加强过程管控。通过实地调研、个别访谈等方式找准病灶,逐一制定整顿方案,将整顿任务条目化分解,形成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并对标落实、挂账销号。严格落实“四个一”措施要求,区级领导“联村”指导,定期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重大难题;镇街干部“包村”负责,全程跟进解决具体问题;驻村第一书记驻点帮扶,重点参与产业发展、资源整合等关键工作;帮扶单位发挥职能优势,开展政策指导、资源协调等专项帮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整顿合力。依托“红岩先锋·智慧党务”应用平台强化全过程监督,指导督促镇街按要求录入整改方案并及时更新各项整改任务进度,并按程序开展评估验收,实现整改一项、核验一项、销号一项。
落实闭环管控。为确保整顿工作取得长效实效,建立“常态督导+动态考核”的双重保障机制。在督导层面,对经验收合格、提档升级的村(社区)党组织,要求镇街党(工)委书记每月至少入村调研1次,党工委组织部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随机同步开展“回头看”,结合明察暗访、随机调研等方式,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反弹回潮”问题,持续巩固整顿成果。在考核层面,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整顿成效纳入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必答题”和年度绩效考核“关键项”,实现压力传导与激励约束并重,确保整顿成果经得起检验。(作者:张英杰)
二、他山之石
湖北武汉:助力民营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湖北武汉市围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强民营科技创新型企业党建工作,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动能优势、发展优势。
织密组织体系,开展民营科技创新型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集中攻坚,民营“专精特新”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95.42%,单独组建率为81.42%。发挥市委两新工委成员单位联系服务企业优势,向120家重点民营科技创新型企业选派81名党建指导员,“点对点”指导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组建工作。
推动难题在一线破解。组织开展“先锋行 破难题”活动,在低空经济、激光等突破性发展的优势产业,组织机关党组织进园区现场办公,解决企业用工、出行等问题30余个。组建“江城红链先锋队”,30个重点产业发展职能部门党支部与30个企业研发党支部开展“1+1”支部结对,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让党员先锋力量在科技创新前沿可感可及。
整合资源要素,助推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加强民营科技创新型企业集聚区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情况纳入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评估内容,推动企业与党组织实现“双孵化、共成长”。打造21个“惠企服务直通楼宇”,依托“江城红领驿站”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高新企业申报培训、“青创贷”政策宣讲等惠企服务活动50余场次,实现办事不出楼、服务送上楼。(作者:武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