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山东日照海域,火箭尾焰划破夜空的瞬间,总能让人想起中国商业航天的加速奔跑。8 月 9 日这枚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带着吉利星座的 11 颗卫星成功入轨,把这个由吉利控股打造的卫星星座在轨数量刷新到了 41 颗。而更让人期待的是,按照计划,未来两个月内还将有 23 颗卫星陆续上天,到时候 64 颗卫星将在太空搭起一张覆盖全球的通信网 —— 除了南北极,地球上任何角落都能随时连上信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被称为 "吉利星座" 的项目,是吉利旗下商业航天公司时空道宇从零开始攒起来的。从 2022 年第一次发射卫星,到 2024 年完成三轨部署,再到现在冲刺 64 颗组网,背后藏着不少汽车制造业跨界航天的巧思。在台州湾的吉利卫星超级工厂里,你能看到汽车生产线常见的自动化机械臂在组装卫星,柔性制造的思路让单颗卫星生产周期压到了 28 天,成本比传统航天方式降了近一半。这种 "汽车级" 的量产能力,正是快速组网的底气所在 —— 毕竟要在短时间内把几十颗卫星送上天,光靠手工攒肯定来不及。
对普通人来说,这些在太空转圈的卫星到底能干啥?看看身边的汽车或许就有答案。现在吉利、极氪、领克的部分车型里,已经装上了时空道宇自研的卫星通信芯片,开车进山区没信号时,导航不会突然 "罢工",紧急情况下还能通过卫星发送求救信息。去年跑长途的货车司机发现,车上的定位终端突然变准了,连隧道里的位置都能实时更新,这就是低轨卫星在默默帮忙。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更远的地方,这些卫星的作用更明显。阿曼的渔民最近开始期待年底的新服务,当地通信公司和时空道宇合作,要为上万条渔船装上卫星终端。以前在公海作业时,手机信号时断时续,遇到台风只能靠经验判断,以后船上的终端能实时收到天气预报,鱼汛信息也能及时传到港口,紧急情况按下求救键,卫星就能精准定位位置。这种服务已经在东南亚、非洲的 20 多个国家完成测试,信号接通率稳定在 99% 以上。
国内的大型活动里也能看到这些卫星的影子。杭州亚运会时,赛事保障车辆通过卫星定位实现精准调度;哈尔滨亚冬会期间,零下三十度的赛场外,卫星通信保障了转播信号不中断。下个月要发射的 "吉利世运号" 卫星,还专门针对成都世运会做了通信优化,让赛场内外的调度更顺畅。这些看似遥远的卫星,其实早就悄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场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照规划,吉利星座最终要部署 72 颗卫星,今年内就能完成全部组网。到时候这张太空通信网不仅能服务汽车和渔业,还能给偏远地区的基站传数据,给远洋货轮做追踪,甚至在地震等灾害时快速搭建应急通信通道。更有意思的是,汽车上常用的 OTA 升级技术被搬到了卫星管理上,地面团队能通过远程指令给太空里的卫星做 "系统更新",随时优化通信性能。
从造汽车到发卫星,吉利这步跨界棋下得实在不简单。当 64 颗卫星在两个月后完成组网,我们或许不会立刻感觉到生活变化,但那些曾经因为信号盲区带来的不便,正在被这些在 300 公里高空运行的 "太空基站" 一点点解决。商业航天的魅力正在这里 —— 它不只是火箭上天的壮观瞬间,更是实实在在地把技术落地到生活里,让地球变成一个随时在线的 "智能星球"。接下来的两个月,就让我们等着看这张全球通信网正式启动的时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