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热浪滚滚。杭州萧山钱江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汩汩流经传化科技城综合能源项目的管网,“吸”走热量,为各栋楼宇送去清凉。
这是浙江首个、也是目前唯一利用中水循环集中供冷的项目,今年5月20日起正式运行以来,为科技城约30万平方米的建筑持续供冷。
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工厂、商场、写字楼、小区里,开始运行“集中供冷”项目。这种比空调更节能的模式,正为城市降温提供一种更高效、更绿色的公共方案。
集中供冷频频亮相
在传化科技城的传和1号能源站,地下3台机组正在安静运行。这个能源站占地仅1580平方米,地方并不大。
传和能源一期项目总投资近1.1亿元,预计共6台机组,目前已建成3台投入使用,“一期全部达产后,可为40万平方米建筑提供集中供冷服务。相比较传统空调系统,集中供能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以实现年减碳4700吨,相当于培育47公顷阔叶林的碳汇能力。”杭州传和综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正雄说。
集中供冷,业内一般称区域供冷,一般以水为介质,通过各种方式调节水温,将冷水输送到末端,进而调节室温。
“采用中央空调时,每栋楼都需要建机房,需要冷却塔。但在我们园区里,你看不到冷却塔。”张正雄说,不再需要分散的空调机房设备,集中供冷的“集约优势”尤为凸显。
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夏冷冬热,是稳定的冷热源。除了利用中水回用来实现区域供冷外,他们还利用谷电将冷水存到储能罐中,白天不开主机,只需要打开循环泵,就可以带来清凉。
据了解,钱湾加速中心、钱湾生物港(二期)、湘湖实验室、凯鹰连力医疗产业园、传化科技城医疗器械服务平台等项目都已陆续接入,启动供冷。
在杭州医药港小镇内,也规划有6座能源站。这里的能源站,是通过回收热电厂的余热蒸汽,驱动溴化锂制冷机组提供冷水实现制冷降温。“通过集中供冷,入园企业可以降低空调系统建设成本约50%,减少综合用能费用约10%。”工作人员介绍。
集中供冷,应“因需制宜”
集中供冷是否真能节能减排?浙江适合推广集中供冷吗?
“理论上,区域供冷设备更大、效率更高,是一种较好的节能减排形式,但应用中会遇到实际问题。”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徐象国教授指出,“效率高的前提是使用率高,用专业术语来讲负荷率要高。如果一套设备运行在20%至30%的负荷率,那它的效率比小型机组还要差。”
从事这行20多年的杭州源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水泉告诉记者,公司曾参与过不少国内外项目的集中供冷建设,也遇到过部分项目建成后使用率不高,能源站设备闲置的情况。
“集中供冷要因地制宜、因需制宜。”云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云有着类似的观点,像商场、写字楼、产业园区等高密度地方可以尝试集中供冷,居民小区则要结合改造成本来具体看。目前公司主营区域供冷供热的数字化改造,主要客户集中在北方。
如何保证区域供冷的效率,更好达到节能减排目标?徐象国教授认为,有两方面需要重视,一是提升设计阶段设备容量和制冷负荷之间的匹配度,二是重视运行阶段的精细化管理。他以住宅小区为例,小区不像工厂、商场等地,每幢建筑供冷使用时间有差异,居民习惯也不一样,白天晚上的负荷变化大,还有很多小区无法对集中供冷进行精细化调节。
不过叶水泉对未来依然有信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理念的转变,还有技术的迭代、管理的优化,相信集中供冷的条件会进一步成熟,为城市节能降碳提供更多方案,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