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外海的风浪中,一台庞然巨物缓缓沉入水中——国内首台兼具链式切割和水力射流两种模式的深海智能挖沟机正在海试,系统重达300吨、水下潜器达50吨,功率1.2兆瓦,能在3000米级水下应对复杂海底地形、在不同的海床硬度条件下行走作业,填补国内该方向的空白。
这是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在某重大项目中交出的答卷。2018年以来,中车艾森迪扎根临港新片区,总工程师张定华带领一群90后、95后组成的研发团队专注深海装备,勇往直“潜”,其自主研发的深海作业机器人、海底挖沟铺缆机器人等组成“机器人天团”,接连突破深海作业“卡脖子”难题,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00%,为我国深海开发领跑探路。
“机器人天团”各显其才
2018年,中车艾森迪下线了我国第一台商业化深海机器人——3000米级重型工作级水下遥控作业机器人,而后陆续发布6000米级深海探采作业机器人、3000米级深海管缆挖沟机、2000米级电缆敷设犁、全电驱6000米采矿机器人等整机装备以及配套工具产品,为国家深海资源安全开发和运维检测提供利器。
“‘看得清、探得准、控得住、耗得少’是我们深海装备产品共同的特点。”张定华说,“机器人天团”已在海上风电、海洋电力、海洋油气、深海采矿、海洋科考等多种作业场景中上岗。
海底光缆作为承载全球95%以上跨洋数据的“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隐秘战场。近期,我国自主研发的首艘海光缆作业专用船“中海科1号”交付,新船上就搭载中车艾森迪的布缆机、挖沟机和铺设犁,兼顾跨洋边铺边埋和先铺后埋两种作业需求,为海光缆铺设和维修提供保障。
在中车艾森迪的测试基地,记者看到,不少“大块头”正在进行下水功能测试。随着深海智能挖沟机完成海试,团队正在进行拖曳式雪橇喷射犁、拖曳机械犁以及共用的布放回收及拖曳系统的开发。“过去遇到海底硬岩或黏土层,只能绕道或加盖水泥板,随着海底设施布局加密,我们要直面‘劈开海床’的挑战,不同运动和作业模式使得装备在水下岩石、黏土等不同地质和深度开沟时能切换自如且不间断作业。”张定华说,而代价就是设备“增重”,才能克服切割硬岩时的巨大反冲力。
中车艾森迪自主研发的1.2MW混合挖沟机。(受访者供图)
“深海高铁”换道超车
深海领域面临高压、黑暗、强腐、陡峭地形等复杂情况,深海机器人作为未来产业,技术门槛高、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且不稳定,此前鲜有国内企业涉足该领域。中车艾森迪将高铁电控技术与船舶海工技术相结合,蹚出一条未来产业之路,以深海运载和深海机器人为主的“深海高铁”应运而生。
张定华说,海工领域传统的液压技术被西方垄断数十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而中车艾森迪另辟蹊径,走出一条“电动化突围”之路——以电机替代马达和泵,用变频器替代阀控系统,就如同国产电动车对燃油车的“换道超车”。
当深海机器人插上电动化翅膀,不仅为海底作业带来更高效能,更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如今,中车艾森迪自主研发的深海机器人作业覆盖50到6000米级水深,产品国内市占率达100%。
从临港迈向世界
时隔一年半再次探访中车艾森迪,张定华与记者分享了不少好消息:“团队规模已突破200人,即将迎来全新的试验场地。今年深海机器人已出口多国,手头还握有多个海外订单。”
深海科技今年首次被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未来可期。竞逐深蓝,中车艾森迪有着更多思考,比如建设海底无人工厂的技术探索。“资源开采目前都采用平台开采方式,如果放在海床底下,可以大幅节省固定投资,退役后的平台设施自然沉降,避免海面废弃平台的困扰。”张定华憧憬着,他们所研发的深海机器人“天团”将为人类打开深海宝库。
随着深海机器人“吨位”越来越大,更大规模的装备试验基地也在规划中。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协调下,中车艾森迪已获批全新研发和测试基地场址,新基地年底将开工建设。
探索未来产业注定是孤独的长跑。在临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链集聚,人才、产业扶持政策日益完备,再加上新片区对科创企业一贯的全力支持、安排专人对接企业各类诉求,这些都为张定华和团队潜心科研扫除后顾之忧。“目前,深海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深海领域的生产技术和装备都有着广阔发展空间,我们将坚持长期主义,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装备支撑。”张定华说。
记者手记
一场静默的“深潜”
中车艾森迪测试基地位于临港新片区重装备产业区,与滴水湖畔的“诗与远方”仿佛两个世界,但正是在这座不起眼的厂房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自主研发的“首台套”,在数千米幽暗深海中大显身手。这里没有聚光灯下的喧嚣,只有一群年轻工程师,在冷门而艰险的深海装备领域进行着一场静默的“深潜”。
深海科技是一场需要长期主义信念的“远征”。张定华和团队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借助成熟的高铁电控和新能源汽车技术,从零开始蹚出一条电动化新路。每一次下潜深度的突破,都是国产重型装备实现100%自主可控的坚实足迹,为人类探索深海世界注入高效、自主的“中国动力”。
“深海高铁”技术突围的背后,临港新片区为“孤勇者”筑起坚实后盾。在这里,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产业已成为“巨人的肩膀”,各项政策扶持与服务让未来产业的幼苗扎根在此,慢慢成长为大树。当中车艾森迪“机器人天团”带着100%国产化率驶向全球市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国产技术的成功逆袭,更是一个创新生态如何滋养未来产业的生动样本。从临港启航,“机器人天团”正驶向更辽阔的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