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深夜,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ATLAS巡天系统望远镜阵列捕捉到一个异常信号——一个亮度远超预期的不速之客闯入太阳系。
警报在15分钟内传遍全球天文台,天文学家们迅速将镜头转向这片天区,目睹了一个历史性时刻:人类发现的第三颗星际天体3I/ATLAS(编号C/2025 N1)正式进入观测视野。
与2017年神秘莫测的“奥陌陌”和2019年拖着彗尾的“鲍里索夫”不同,这位星际访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直径约9-20公里,远超两位前辈的体型,使它成为迄今发现的最大星际物体。
更令人震惊的是它的亮度——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其反射光竟能触发专业望远镜的警报阈值,预示着一场宇宙级灯光秀即将上演。
星际天体的身份证,写在它们的轨道上。当欧洲航天局于7月2日确认3I/ATLAS的轨道偏心率高达6.2(远超1)时,天文界为之震动。
这一数字宣示了它的星际血统——不同于太阳系内天体常见的椭圆轨道,它的轨迹是开放的双曲线,如同宇宙高速公路上的过境列车。
轨道力学揭示出更惊人的细节,以每秒42公里高速穿越内太阳系,远超太阳逃逸速度。
10月29日抵达近日点(距太阳1.3亿公里),12月19日飞掠地球(1.67亿公里),完成对太阳的“引力弹弓”借力后,它将永远消失在星际空间。
“当我的轨道专家同事凌晨1点发来‘绝对星际’的结论时,我知道教科书又要更新了。”
密歇根州天体物理学家达里尔·塞利格曼回忆那个不眠之夜,“它比奥陌陌大几个数量级,比鲍里索夫亮几十倍,却能在更远距离被探测到,这本身就颠覆了我们对星际天体的认知。”
金星的耀眼光芒向来是黎明与黄昏的无冕之王。2025年3月20日春分那天,中国公众甚至见证了天文奇观——启明与长庚同现天空。
这颗被称为“太白”的行星,从3月下旬开始以“启明星”姿态亮相东方天际,4月27日达到-4.8等的极致亮度,成为悬挂在晨曦中的“宇宙明灯”。
然而3I/ATLAS正在挑战这份威严:需16英寸以上口径望远镜观测,亮度约8等,10月底接近太阳时,太阳辐射可能激活其表面挥发性物质。
若含丰富冰物质,挥发形成的彗发彗尾将使亮度指数级增长,12月近地期间,亮度可能超越-5等,超越金星最亮记录。
“这不是普通的彗星增亮机制,”一位参与观测的欧洲天文学家解释,“星际天体往往携带我们意想不到的化学成分。
如果它的冰层包含高反射率物质,甚至可能在正午晴空短暂可见。”
对天文学家而言,3I/ATLAS是来自银河系深处的“漂流瓶”。星际天体封存着其他恒星系统的原始记忆。
通过分析其光谱特征,科学家能解码形成它的恒星系统环境。
科学价值的多维突破,韦伯空间望远镜已启动近红外光谱观测,寻找水冰、干冰或有机分子迹象。
若探测到喷发活动,表明它源自某恒星系的寒冷外围(如奥尔特云);若无活动则可能诞生于高温区域。
结合盖亚卫星的恒星位置数据,追溯其数百万年前的起源恒星。
“它打破了分类体系”,塞利格曼在《对话》网站撰文指出,“既不像奥陌陌那样‘干燥’,也不似鲍里索夫‘湿润’,而是呈现混合特征。这种‘混血儿’特性暗示银河系行星形成过程的多样性远超预期。”
与此同时,中国天眼FAST在银河系深处捕捉到一颗罕见的毫秒脉冲星PSR J1928+1815。
这颗每3.6小时与伴星互绕的天体,刷新了人类对双星系统演化的认知。
而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团队利用凌星计时变化技术,在开普勒-725系统宜居带内发现的超级地球Kepler-725c,则展示了中国在系外行星领域的创新能力。
2025年的星空剧场已排定精彩节目单。7月中旬,黎明前的东方天空将上演金星、毕宿五与毕宿星团的“三重奏”:7月12日前后,三者聚集在3度范围内;凌晨2:30陆续升起,东方无遮挡处肉眼可见;金星(-4.1等)如钻石悬空,毕宿五星团如碎钻铺陈。
待到12月,天文爱好者可转向3I/ATLAS,12月初尝试双筒望远镜搜寻,12月中旬或可裸眼观测;午夜后向东南方天空搜寻;长曝光+广角镜头能捕捉其穿越银河的轨迹。
“它的速度是一把双刃剑,”ATLAS项目科学家无奈表示,“虽带来明亮身影,但也让探测任务望尘莫及。即便是计划2029年发射的‘彗星拦截器’,也无法追上这位星际快车。”
当3I/ATLAS在12月夜空中绽放最亮光芒时,它的身影将掠过金牛座方向——那里,金星刚结束与毕宿五星团的共舞。
两代“明星”的苍穹擦肩,恰似宇宙探索的隐喻:一个承载着外星系的古老秘密疾驰而去,另一个继续守望地球的黎明。
随着薇拉·鲁宾天文台等新一代观测设备即将投入运行,天文学家预测星际访客的发现频率将大幅提升。
而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和FAST核心阵列的升级计划,将使人类在解码这些星际信使时,拥有更敏锐的“眼睛”和更聪慧的“大脑”。
站在地球这粒宇宙微尘上,我们凝视深渊,而深渊正以星辰回赠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