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的崛起堪称新能源发展的典范。十年前,太阳能发电还是昂贵的代名词,如今已成为最廉价的电力来源之一。中国光伏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将组件成本降低了90%以上。从多晶硅到单晶硅,从PERC到TOPCon,技术路线的快速迭代让转换效率不断提升。更令人振奋的是,光伏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从集中式电站到分布式屋顶,从光伏建筑一体化到漂浮式光伏,甚至光伏公路都在试验中。在西部荒漠,一个个"光伏海"正在将不毛之地变为能源宝库;在东部城市,越来越多的家庭通过屋顶光伏实现用电自给自足。光伏产业的成功证明,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新能源完全可以实现从补贴依赖到平价上网的华丽转身。
风电行业同样在经历深刻变革。陆上风电技术日趋成熟,海上风电成为新的增长点。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从潮间带到深远海,从固定式到漂浮式,风电开发边界不断拓展。更大型化、更智能化的风机不断刷新纪录,16兆瓦海上风机的叶片长度超过250米,相当于三架A380客机首尾相连。与光伏不同,风电的波动性更大,这对电网消纳提出了更高要求。值得欣喜的是,通过大数据预测、储能配套、多能互补等方式,风电的友好性正在提升。在内蒙古草原,一座座"风车"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在东南沿海,海上风电场与渔业养殖和谐共存。风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正在改写人们对工业项目的传统认知。
互联网还催生了新能源领域的新商业模式。共享充电桩、分布式能源交易等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普通家庭可以将自家屋顶安装的太阳能板产生的多余电能出售给邻居或其他用户,实现能源的共享和交易。这种基于互联网的能源共享模式,不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还让每个人都成为了能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激发了公众参与新能源发展的积极性。
在交通领域,新能源与互联网的结合更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新能源汽车以其零排放、低噪音的优势,逐渐成为未来交通的主流。而互联网技术则为新能源汽车赋予了智能“大脑”。通过车联网系统,新能源汽车可以实现与外界的信息交互,实时获取交通路况、充电桩位置等信息,为驾驶者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体验。同时,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新能源与互联网的融合。新能源汽车为自动驾驶提供了更持久的动力支持,而互联网则为自动驾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通信能力,让汽车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和决策,开启智能交通的新时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凯利普项目负责人对行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决定借助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以线下为基础,互联网为渠道,通过小程序搭建商城,通过公众号进行推广,通过社群进行精准营销,最终实现“互联网化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