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示范应用”到“收费运营”,千亿市场加速而来
作者/ IT时报 毛宇
编辑/ 潘少颖
上海街头可以打到“主驾无人”的自动驾驶汽车了!
近日,《IT时报》记者在浦东新区金桥地区体验了一次别样的打车经历。拿出手机,打开小马智行App,定位出发地与目的地后。很快,一辆车顶配备激光雷达装置的汽车缓缓驶来,主驾没有司机,车身标识清晰地显示着它的身份——自动驾驶出租车。
一段平稳的驾驶后,这辆自动驾驶汽车将《IT时报》记者稳稳送达目的地,小马智行App上显示此次收费14元。
“目前我们在金桥区域率先落地,后续会逐渐开放浦东机场乃至除了陆家嘴区域以外的浦东新区其他地段。”小马智行公关负责人戴敦峰告诉《IT时报》记者,8月1日起,每周一至周五的7:30~21:30,这些自动驾驶出租车对公众开放,采用与上海出租车完全一致的计价标准。
就在刚刚闭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向8家企业正式发放了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这一举措标志着上海在自动驾驶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从以往的“示范应用”迈入“示范运营”阶段。
看似仅仅两字之差,背后却蕴含着巨大的突破。在“示范应用”阶段,自动驾驶车辆虽可上路测试,但不向用户收取费用。而此次“示范运营”牌照的发放,意味着自动驾驶车辆正式跨出了商业化的重要一步,上海的大街小巷即将迎来更多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
10 秒应答 不会“走神”
从叫到车到等到车,《IT时报》记者用时约5分钟。在小马智行App上填写好出发地和目的地后,一键叫车,不到10秒,一辆距离2公里左右的自动驾驶汽车便应答接单。
“请系好安全带,我们准备出发了。”上车后,自动驾驶车辆后排显示屏发出语音提醒。主驾上没有司机,仪表盘、方向盘等部件在自动驾驶系统的运作下有序工作。车辆平稳启动,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上穿梭前行,途中遇到红灯时精准刹车,绿灯亮起时又平稳加速,掉头利落,一把转过了十字路口,整个行驶过程顺畅而平稳。
自动驾驶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取得质的突破。小马智行、百度、赛可智能等公司是最早入行的一批科技公司,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车辆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超过5000万公里的公开道路测试里程。
据了解,小马智行自动驾驶车辆全身共配备了4个激光雷达、7个毫米波雷达以及4个摄像头,共同构成了车辆的“感知系统”,如同车辆的眼睛和耳朵,360度实时扫描着道路上的所有状况。相比人类的视野范围,这些设备能够看得更清、更远,且不会出现走神等情况。
车内的“虚拟司机”同样功不可没,通过在世界模型中的多年训练,它对各种复杂路况和意外情况的处理比人类更加有经验。以面对路上的纸箱或塑料袋等抛洒物为例,驾驶员可能会因为难以判断其内部物品而犹豫不决,而自动驾驶车辆凭借大模型系统,能够准确识别并判断是直接通过还是绕路,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交通效率的影响。
刚刚闭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就展示了自动驾驶的“世界模型”,在上海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实训场仿真实验室里,一组组复杂的交通场景数据正通过“采、洗、标、测、用”五位一体的工具链完成转化,支撑算法模型系统化训练。通过3D高斯重建技术对施工占道场景进行数字孪生,该模型能模拟车辆在不同光照、天气条件下的各类应对方案,通过强化学习自主优化驾驶策略。这种“虚拟训练—现实验证”的闭环,使原本需要百万公里实车采集的场景数据,通过算法生成实现高效覆盖。
“自从8月1日放开上路后,小马智行的车辆几乎每天都处于早晚满载满员的情况。”戴敦峰表示,上海市民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兴趣非常浓厚,有人不远数十公里来浦东体验。
一个人远程监控10辆车
目前,上海在推动自动驾驶领域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法规:从最初的自动驾驶测试区域划定,到逐步放宽对自动驾驶车辆的限制。此次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的发放,更是为企业的商业化运营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在运营监管方面,政府制定了详细的规则。例如,要求企业配备远程安全员,实时监控车辆的运行状况。当车辆遇到一些自身无法处理的非紧急情况时,远程安全员可及时下达指令,确保车辆正常运行。同时,政府还对车辆的行驶区域、运营时间等做了合理规划,保障公共交通的有序运行。
“早期每辆车要配备1名远程安全员,现在技术成熟后,1名远程安全员可同时监控超过10辆车。”戴敦峰透露,远程系统会在不涉及用户隐私的情况下实时接收车辆数据,若遇极端情况,如系统通过座椅传感器等判断乘客状态,若乘客在数分钟内没有姿势变化,安全员会判断车内乘客是否突发不适,必要时会自动联系附近网格员到场处理;乘客也可通过后排屏幕的“联系客服”按钮连线后台安全员,寻求帮助。
此前,小马智行在广州的自动驾驶车辆就通过人体体态识别发现了一位数分钟未下车的醉酒乘客,安全员迅速联系当地网格员到场叫醒乘客下车。
在上海投入运营的自动驾驶车辆分属百度、小马智行、赛可等企业,这些企业还与上海的出租车公司如锦江出租、强生出租深度合作,均需通过“考试”才能上路:先在封闭场地完成基础测试,再进入指定区域进行有安全员陪同的试运营,随后是主驾无人、副驾有安全员的进阶测试,通过后才能申请主驾无人远程监控的资格,最终经上千公里无故障行驶验证,方可获得运营牌照。
在萨摩耶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看来,传统出租车企业与科技企业合作的模式是上海在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营中的创新探索,“双方能够更快地探索出适合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模式,加速其商业化落地。传统出租车企业的参与能够增强公众对智能网联汽车的信任,促进其更广泛地被接受。”
驶向千亿级市场新赛道
随着上海街头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投入运营,自动驾驶从技术探索迈向商业应用的大幕正缓缓拉开。在这一进程中,成本控制成为决定行业未来走向的关键因素。
十年前,国内自动驾驶领域是一片刚刚“起步”的蓝海,测试成本高企。以小马智行为例,5年前其测试车辆成本超百万元,仅激光雷达单台价格就高达数万元,高昂的成本严重限制了自动驾驶车辆的大规模推广。
近年来,随着国内技术进步与产业链逐渐成熟,自动驾驶领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悉,小马智行最新一代车型整体成本已降至25万元,其中激光雷达价格因国产替代降至千元级,计算芯片也从工控机升级为车规级产品,成本结构得到大幅度优化。
“按目前运营效率,当运营规模达到千辆以上时,有望实现盈亏平衡。”戴敦峰向《IT时报》记者透露。
从市场前景来看,Robotaxi市场潜力巨大。今年5月,高盛发布的《中国自动驾驶市场:商业化之路》报告指出,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5400万美元激增至2035年的470亿美元(约合3400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中国将有超过10座城市投入运营5万辆Robotaxi,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
届时,企业可进一步分摊成本,形成车辆投放量越大、毛利越高、运营成本越低、服务体验越好、用户黏性越强的良性循环。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模数引领,智行未来”AI赋能自动驾驶创新发展论坛上,《上海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模速智行”行动计划》发布,总体目标为2027年基本建成全球领先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网联产业集群。
郑磊向《IT时报》记者表示,上海要完成2027年的计划目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需要加大投入。“上海目前已有部分区域的道路支持L4级自动驾驶,但并非所有开放的自动驾驶测试道路都完全符合L4级标准。此外,要加强智能化路侧设施与云控平台建设,提升道路的智能化水平,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更好的运行环境。在搭建第三方平台方面,应建立自动驾驶大模型评测体系,实现端到端智能驾驶模型的量产应用,同时搭建智能网联汽车交通安全重点实验室等第三方平台,加强自动驾驶系统验证以及运营服务工作。”
当技术、政策与市场形成合力,或许用不了多久,“打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将和如今扫码骑车一样,成为上海街头最寻常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