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岛开通中国北方首个低空物流航线,将特色农副产品常态化往返于青岛与北京之间时,这座山海之城正在低空经济的万亿赛道上加速起飞。作为华东地区七个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之一,青岛以 "10+1" 创新型产业体系为框架,通过基础设施、智慧监管、场景开放和产业生态的四维布局,正从区域试点升级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样板城市。到 2027 年,青岛计划实现 230 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而这一目标的背后,是一套扎实且富有特色的发展逻辑。
一、基建矩阵:构建低空经济的 "硬支撑"
青岛的低空经济布局,首先赢在基础设施的密度与协同性。作为同时拥有 4F 级国际机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的城市,青岛已建成平度慈航、即墨、莱西店埠、西海岸 4 个通用机场,数量居山东省首位。这些通用机场不仅是飞行器起降平台,更承担着 "交通枢纽 + 产业引擎" 的双重角色 —— 以 2025 年开航的慈航机场为例,目前已引入 50 余家通航企业,形成涵盖飞行员培训、应急救援、无人机试飞等多元业务的产业生态,彰显出低空经济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
全域低空作业网络的铺开让基建优势进一步凸显。青岛全市共布局 181 个直升机固定及临时起降点,布设 26 个无人机专业服务站点和 56 个无人值守全自动机场。这些站点如同毛细血管,将通用机场的中枢功能延伸至城市各个角落,为工业无人机、eVTOL 等飞行器提供了从起飞到作业的全流程保障。这种 "通用机场 + 分布式起降点" 的架构,既满足了大规模作业的集中调度需求,又适应了零散场景的灵活响应,为后续场景落地奠定了硬件基础。
制造与研发能力的积淀,则让青岛的基建优势有了技术内核。在制造领域,青岛已具备万丰钻石 DA50 飞机、空客 H135 直升机等全球主流通用航空器的生产能力;研发端,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北航青岛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中科航星、远度智能等企业形成创新梯队,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7 月末更新的青岛 62 家 "链主企业" 名单中,低空经济领域的中科星图凭借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入选,其推出的 "翼算智擎" 系统通过空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已成为低空物流场景的核心支撑技术。
二、场景落地:让低空经济从概念到实效
2024 年成为青岛低空经济场景落地的 "爆发年"。6 月开通的北方首个低空物流航线,让青岛特色农副产品实现与北京的高效互通;7 月地铁 4 号线启动 "无人机 + 人工智能" 智慧巡检,成为国内首批深度融合的轨道交通应用案例;12 月开通的市内低空摆渡航线,让 "打个飞的去机场" 从想象变为现实,不仅缩短了通行时间,更以空中视角为城市旅游增添了新体验。这些场景的共同特点,在于紧密贴合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而非单纯的技术炫技。
平度市的 14 条无人机航线堪称县域场景创新的典范。在这里,无人机医疗配送解决了偏远村镇的急救物资运输难题,道路巡检替代了人工徒步的高危作业,河道巡查实现了水域生态的动态监测 —— 这些省内首创应用,证明低空经济在基层治理中能产生直接且显著的效益。全市搭建的航空救援体系更是将场景价值延伸至应急领域,快速响应的机制让低空飞行器在火灾、地震等灾害中成为生命救援的 "空中通道"。
飞行汽车(eVTOL)的布局彰显出青岛对未来场景的前瞻性。蔚蓝空间飞行器研发的 "云帆 - 2"eVTOL 去年底完成核心技术试验,其全倾转旋翼技术作为行业公认门槛最高的方案,为后续商业化奠定了基础。更关键的是,青岛在新能源汽车、物联网、轻量化材料等领域的产业积累,与 eVTOL 所需的 "三电" 技术、自动驾驶系统形成协同 —— 这种跨产业的技术复用,让青岛在低空经济的高端赛道上具备了差异化优势。今年 6 月,小鹏汇天与青岛企业的合作签约,正是看中了这种产业生态的兼容性,计划共同推动飞行汽车应用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三、协同发展:构建内外联动的生态网络
加入华东低空经济产业联盟,为青岛打开了资源协同的大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已集聚全国近 50% 的低空经济头部企业,形成涵盖研发、制造、运营的全产业链条。青岛作为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正通过科研合作平台加速技术转化,在海域海岛无人机应用等特色场景中深化攻关。今年初获批的 "浙江新昌 — 山东莱西" 跨省低空航线,已实现 "低空 + 物流"" 低空 + 旅游 " 的跨区域服务,成为青岛融入长三角低空网络的标志性成果。
本地资源的整合力度同样可观。由青岛地铁集团发起的青岛市低空经济联盟,已集聚 158 家成员单位,涵盖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作为理事长单位,青岛地铁还在组建总规模 10 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通过资本力量引导社会资源向关键技术和场景倾斜。这种 "联盟 + 基金" 的模式,既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分散问题,又避免了政府单一主导的低效投入,形成了市场化的协同机制。
政策创新的 "组合拳" 为协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山东省 "两核引领、多点支撑" 的布局中,青岛与济南共同承担核心引领角色,《山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 2027 年全省规模达到 1000 亿元。青岛则率先发布本地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6 年打造 10 个商业化飞行典型场景、实现城区航线网络 30 分钟全覆盖的目标。2025 年重点建设项目中,吸气式发动机关键部件试验装置、赛飞 EB-PVD 等 3 个低空经济项目的入选,体现了从政策意愿到实际投入的高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