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五金刀剪车间里,机械臂精准舞动,火花飞溅中完成毫米级精密打磨;繁忙的港口工业园内,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串珠成链,孕育出多项“全国之最”新成果;绿油油的稻田里,禾虫在稻禾下蠕动生长,“一水两用”的生态智慧让亩均收益稳步提升……
从传统技艺的智能化升级,到新兴产业的集群突破,再到未来产业的蓄势待发,阳江以科技为笔、以产业为卷,勾勒出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壮美图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漠阳大地拔节生长。
传统产业乘“智”而上
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历史悠久,但如何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生?
在阳江鸿丰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第六代智能曲线砂带磨床正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完成刀剪抛磨作业,大幅度提高了打磨效率。“这台设备不仅工效比传统手工打磨快3倍,还解决了行业环保、安全等痛点问题。”阳江鸿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世添介绍,公司投入2000余万元,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持续攻关,终于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曲线砂带磨床,并持续迭代至第六代。
这项凝聚着创新智慧的科技成果,已斩获9项发明专利与36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200余家知名刀剪企业落地应用。其不仅实现了五金刀剪抛磨设备的高速磨削和全程网络化监控调度,更带动阳江五金刀剪企业加速迈向智能制造新阶段。如今,该设备不仅服务于全国各地的五金刀剪企业,还成功出口越南、印度等多个国家,让阳江的高新技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以鸿丰实业为代表的五金刀剪产业创新实践,是阳江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的生动写照。聚焦五金刀剪、现代农业等优势领域,阳江实施“技术攻关+人才支撑”双轮驱动,设立科技专项引导企业自主研发,如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禾虫团队攻克了禾虫人工繁殖技术难题,开创了“水稻+禾虫”综合种养、“耐盐水稻+禾虫”滩涂生态种养等多种模式,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扬帆计划”引进35支创新团队和18名科技特派员,为产业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科技特派员不仅带来技术,更搭建了产学研桥梁。”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阳江实现38个乡镇农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5个镇获批省级专业镇,传统农业正向智慧农业转型。通过“科技支撑‘百千万工程’专项”,阳江投入资金1140万元,派驻农村科技特派员121人,推动平冈镇等5个镇成功获批省级创新型专业镇,让科技红利真正下沉到田间地头、车间班组。
新兴产业聚“链”成群
新兴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近年来,阳江立足绿色制造、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等优势领域,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项目为重要牵引,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让新兴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发展”。
厂房内设备轰鸣、行车穿梭,工人正挥汗进行风电塔筒焊接作业;车间外各型号风电塔筒阵列排布,蔚为壮观……8月8日,记者走进中水电四局(阳江)海工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电四局),处处涌动着产业升级的热潮。
作为阳江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水电四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已获得授权专利30余项,省部级工法11项,各类QC、“五小”成果50余项,多项技术创新荣获科技成果奖。
“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先后攻克了厚板窄间隙高效焊接技术、抗盐雾腐蚀涂装工艺等多项关键技术。”水电四局工程管理部副主任黎锦良介绍,公司积极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撑。其中,海上风电塔筒双层海运叠装技术,将叠装高度从10米提升至15米,有效解决了产品出口运输成本高的难题。
港口工业园的另一端,金风科技阳江基地总装车间生产线“火力全开”。今年,该基地将批量下线13.6兆瓦与16.2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均属于全球领先的智能风电机组。与以上型号所属同产品平台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曾入选国资委“2022年度十大国之重器”名单,并两次刷新单机单日发电量世界纪录。
在海上工程领域,金风科技与中天科技合资成立金风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自主研发“中天31”风电安装平台,采用全球首创40米跨距1600吨的主吊,可轻松起吊与千辆小汽车同重量的风机部件,其207米的安装高度能适配当前所有深远海大型风电机组,有力支撑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在多个海域高效完成40余台机组吊装任务,成为海上风电建设的“硬核担当”。
创新活力的迸发,源于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根据2024年最新数据,阳江研发投入达13.53亿元,增长67.66%。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卡脖子”技术,一批企业勇闯创新“无人区”,“绿能之都”的产业矩阵正以链式集聚之势,书写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未来产业谋“新”布局
着眼长远发展,阳江依托重点科研平台布局海洋经济、新材料、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在关键技术上抢占先机,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未来增长点。
在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一批高温合金材料正接受性能检测。科研团队在特种不锈钢、高温合金、铝合金等领域持续攻关,不仅推动多项成果落地应用,更成为国产大飞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用钢供应商,为高端装备制造提供支撑。
5月21日,海洋通信导航遥感阳江联通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标志着阳江空天海地通信技术与海洋产业的融合迈入新阶段。工作站将聚焦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耦合,为海洋经济装上“智慧引擎”。此外,阳江正加快推进阳江绿色智算中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海上风电风机故障诊断与维护、海缆路由规划、风机结构气动性设计等领域深度应用。
商业航天产业的布局,正打开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阳江加速推进广东(阳江)科研试验性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同步规划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园,发展航天新技术研发测试、星箭总装制造、卫星应用、信息数据运营等特色产业集群,构建“星箭研制-数据应用”全产业链生态。与此同时,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2025年发布的省级开发区升级潜力百强榜单中,阳江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名第二、全省第一,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载体。
科技交流合作的深化,让创新要素加速流动。阳江举办的“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绿能产业科技创新分论坛”,开创该论坛在大湾区外城市设分论坛的先河。今年以来,多场院士成果转化对接会、海上风电研讨会成功举办,推动10多家企业与院士科研团队开展对接。65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如同强大“磁场”,吸引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阳江现代化产业体系崛起的核心密码。传统产业的智能升级夯实了发展根基,新兴产业的集群突破注入了强劲动能,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打开了广阔空间。循着“4+4+X”产业体系的清晰路径,阳江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耦合更加紧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区域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阳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