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国泰海通发布研报称,给予“增持”评级。我们认为低轨卫星组网正在提速的背景下,我国火箭运力,特别是面向商业发射的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低轨卫星大规模组网的核心瓶颈。国家主导的航天发射资源优先保障军用、遥感等重大国家战略卫星任务,发展具有成本竞争力的民营商业火箭成为解决低轨卫星发射瓶颈的关键路径。当前我国火箭运力不足构成低轨卫星组网的核心制约瓶颈。发展可回收火箭与液体燃料等技术是提升运力的关键,建议重点关注商业火箭产业链。
国泰海通主要观点如下:
低轨卫星组网加速
低轨卫星凭借广覆盖、低延迟、部署灵活等显著优势,已成为地面通信网络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但有限的频轨资源决定了低轨星座建设具有“先到先得”的特性,全球各国在该领域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我国已进入低轨星座密集部署的关键阶段。以“星网星座”和“千帆星座”为代表的重大国家项目正加速推进,计划在2030年前部署总计约2.3万颗卫星。庞大的低轨卫星组网需求对卫星规模化制造能力、高频次低成本发射服务、高性能地面终端设备以及先进运营支撑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升火箭运力能力是解决低轨卫星组网瓶颈的关键
火箭的发射频次、运力规模与成本效率直接决定低轨卫星星座的部署进度。我国当前年均运力仅约200吨,远低于满足低轨卫星部署所需的年均1500-2000吨的需求,在上游卫星制造产能相对饱满的情况下,火箭运力不足是制约我国低轨卫星组网的主要因素。在国家队火箭需要优先满足国家战略卫星发射的前提下,提升商业火箭能力、推进液体火箭复用化及发射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卫星组网破局关键。我们预计至2030年至少需要年均64发火箭才可满足规划的组网计划,对应2030年火箭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规模。
可回收降低火箭发射成本,液体燃料支持更高运力
可回收技术是降低火箭发射成本的关键。通过实现火箭第一级与整流罩的复用,单次发射成本可显著降低至三分之一以下。同时,液体燃料火箭凭借其推力可调、重启能力强及系统适配性高等优势,正逐渐成为新一代可复用火箭的主流选择。在结构系统方面,火箭正朝着更高比强度和更低质量比的方向演进,广泛采用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质高强材料。商业火箭的快速发展,为高性能材料、先进发动机制造、特种推进剂、3D打印、高精度传感以及整箭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领域带来了可观的市场增长空间。
风险提示:火箭技术发展不及预期;下游卫星发射节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