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掌] 英伟达又搞出了大动静,他们给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 H20 芯片,刚露面就被央视点名“不先进、不环保,更不安全”,这颗被吹成 “合作诚意” 的芯片,转眼间成了众矢之的。
更让人窝火的是细节,算力比原版 H100 砍了八成,耗电量比国产芯片高三成,甚至可能藏着“后门”,说好的 “特供”怎么看都像个缩水又埋雷的 “残次品”?
当特供芯片成了“技术阉割品”,我们还要为它掏腰包吗?在中美芯片博弈的节骨眼上,中国走自主创新的路底气到底够不够硬?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从 “定制” 到 “阉割”,H20 的性能连国产芯片都比不上?H20被捧上舞台,说是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但细看之下它更像是一个被“阉割”的版本,而非真诚的馈赠,与其“完全体”H100相比,H20的整体算力被砍掉了将近八成。
这哪是简单调参数?简直是釜底抽薪,关键的高速互联功能NVLink带宽大幅缩水,用于科学计算的双精度能力几乎成了摆设,就连GPU核心数量也大打折扣。这样的配置还怎么训练万亿参数的大模型?根本就是“小马拉大车”,只能干点小模型推理的活儿。
更有人直言不讳地说H20在实际应用中性能可能还不如我们自己家的华为昇腾910B,这让H20的处境一下子变得无比尴尬,它不再是开疆拓土的利器,更像是被设计好上限的“跛脚”工具。
而且美国在这笔交易中还藏着更深的后手,即使H20芯片本身能顺利入境,但它内部搭载的关键部件高端高带宽内存(HBM),尤其是下一代HBM技术,随时都可能被拉入新的管制清单。
这就像给你上菜的传菜员合格了,可厨房随时能把合格的换成一个更慢的,让你永远“吃不饱、跑不快”,人工智能算力也永远无法触及巅峰。
性能问题已是明摆着,可H20的“胃口”同样让人皱眉,有数据测算H20的能效比根本达不到中国数据中心的绿色标准。它比一些国产芯片,耗电量竟高出三成以上,活脱脱一个“电老虎”!
这不光意味着未来天文数字般的运营开销,更与我们国家正在力推的“东数西算”工程,以及构建绿色低碳数据中心的目标背道而驰,一个既不领先又如此耗电的玩意儿还有什么市场魅力可言?
耗电 + 后门:这颗芯片,藏着多少 “坑”?
比性能和能耗更触及国家底线的是隐匿其中的安全风险,这份忧虑并非空穴来风,早在去年夏天国家网信办就曾约谈英伟达,追问芯片里是否存在“后门”,要求他们拿出明确的解释和证明。
可英伟达的回应似乎并没有打消中方的疑虑,随后,官媒直接揭示安全漏洞不只停留在理论,它深植于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
硬件上,有安全专家抽丝剥茧地分析,芯片设计可能本身就埋下了“逻辑炸弹”,具备被远程关闭或操控的物理能力,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那个名为“片上治理机制”的美国秘密计划,他们妄图建立一套由政府主导的体系,对全球AI芯片供应链进行全方位掌控,从设计、制造到销售,无一例外。
报告透露,英伟达的芯片里居然已经悄悄集成了这种治理功能模块,只是某些“开关”还未拨动而已,美国甚至用“放宽低风险客户出口”作饵,以此交换芯片企业的配合,这棋下得何其阴险!
软件层面,英伟达强大的CUDA生态系统要求驱动更新等操作必须通过其官方服务器,这看似正常实则给数据监控乃至数据回传,留下了理论上的通道,让整个供应链的安全防线变得漏洞百出,脆弱不堪。
中国“不买” 的底气
面对这样一块被官方媒体定性为“不先进、不环保,更不安全”的芯片,中国的态度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官方媒体掷地有声的表示“作为消费者,我们当然可以选择,不买”,不再只是简单的市场选择,更是一份国家层面的战略宣示,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果决。
这份强硬并非突如其来,去年底,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汽车工业协会等四大重磅组织就曾联合发声,直接剑指美国芯片存在的严重安全隐患,并大声疾呼:加速国产替代刻不容缓!
这被外界解读为对美国一系列“小动作”,中国不再被动接招,而是主动亮剑反击。英国媒体爆料,据称美国同意英伟达的特供方案,条件之一是英伟达需要将H20在华销售额的15%上缴给美国政府。
如果这消息属实,那么这哪里还是纯粹的商业买卖?分明是美国政府在利用商业外衣,一方面从中国市场捞取真金白银,另一方面却把一枚可能带有“后门”的芯片作为棋子,甚至妄图以此为筹码在稀土等其他战略领域榨取更多的利益。
因此中国的回应也变得更为立体和坚决,一方面通过官方喉舌和权威舆论,毫不留情地揭露这款特供芯片的种种弊端,打破国际社会对“中国非美国技术不可”的错误认知,这是在告诉世界,也告诉自己,我们有选择,有底气。
另一方面这何尝不是在为我们自主研发的芯片,创造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争取宝贵的市场先机?当一款所谓的“特供”产品,在性能、成本、安全性上样样落后且用心险恶时,主动转向国产替代,便不再是被迫而是顺理成章、合情合理的商业抉择,更是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必然路径。
H20芯片的出现与被审视,无疑将中美技术竞争推向了深水区,它不再是市场买卖那么简单,更是一场围绕技术主权、产业未来和国家安全路线的深度角力。
中国的选择从来不是是否购买一块芯片的小事,而是在关键技术岔路口,如何毅然决然地,走向那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的道路,摆脱“为芯所困”的局面,不让国家安全受制于人,唯一的答案唯有创新。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