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吸充电技术其实早已落地几年,但如果你有留心观察就会发现,Android阵营的原生磁吸充电技术的普及进程明显滞后于苹果MagSafe,普遍还是以第三方的为主。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许多方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探讨下。
首先在技术专利方面,苹果在这方面就通过申请大量专利,构建了磁吸充电的技术壁垒。这其中包括了磁体阵列排布、精准对位机制等核心设计。Android厂商如果想要实现类似功能,要么支付高额专利费,要么投入研发资源绕开专利限制。
硬件成本被推高,直接导致这项技术难以直接落地。再加上磁吸模块的加入还会增加手机厚度,这与当前轻薄化的趋势形成了鲜明矛盾,因此不少Android厂商也并没有太过着急在这方面加码。
除了专利方面的难题外,生态碎片化也是Android这边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尴尬处境。相较于苹果的全家桶,Android阵营本身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不同厂商的无线充电方案存在差异。
磁吸配件需要与手机背部弧度、线圈位置精确匹配,但Android的手机在形态上本就有较大差异,难以像iPhone那样形成通用配件生态。即使个别厂商推出磁吸手机,第三方配件商也因市场规模有限而缺乏开发动力。
与生态一样,Android阵营的充电标准也十分多样化。苹果MagSafe同时兼容Qi无线充电和私有协议,而Android阵营虽在推进Qi2标准,但各厂商对磁吸功能的实现程度不同。充电标准的较大差异,使得部分厂商仅保留磁吸配件吸附功能,而无法支持高速充电。本着不好就不用的原则,自然也没有多少常见愿意上原生的磁吸充电。
目前Android阵营的磁吸方案多停留在配件层面,比如磁吸保护壳或磁吸背夹。这种折中方案虽降低了门槛,但无疑还是牺牲了一定体验。Android阵营想要落地能够普及开来的原生磁吸充电技术,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