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1日消息(记者 朱冠安)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热度持续,由机器人带来的未来畅想也在这里不断更新。从工业机器人在灵活搬运部件,到陪伴机器人与孩子完成语音互动,再到居家机器人完成做饭、倒水、叠衣服等家务,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真切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也使我们敢于憧憬: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入百姓家中的时代,是不是不远了?
“作为智能机器人的最高形态、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创新迭代,并深度赋能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在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安全防护、家政服务、教育医疗等场景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大会开幕式上表示。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从工业试水到家庭预演 消费级机器人呈现多元化探索态势
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记者采访发现,消费级机器人的形态已呈现多元化探索的态势。
在展区,宇树科技市场总监黄嘉玮向记者介绍,宇树科技发布的H1、G1及R1人形机器人,目前主要服务于B端客户,可以进行二次开发,完成产线搬运、装配等任务,而家庭用户并不是产品的主要受众。“现阶段核心客户仍是科技公司与高校,家庭用户的购买量比较少。”
机器人灵动舞蹈(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目前行业内公认的是,家庭场景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终极应用。”星尘智能市场部相关负责人万琳向记者表示,由于家庭场景复杂、环境多变,对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和泛化能力的要求是最高的。
尽管如此,大会现场,不少机器人企业展示了其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中的应用,探索机器人走进家庭场景的可能性。加速进化研发的中小型机器人通过降低高度增强亲和力,主要应用于青少年教育场景。“目前满配版本售价8.8万元,未来针对家庭会推出简化配置版本,更具性价比。”加速进化销售负责人黄茜介绍,计划以运动场景为拓展方向,结合人工智能,通过语音交互实现课程及大模型在机器人本体上的应用,以此打造进入家庭的消费级机器人。黄茜坦言,未来还需要提高智能程度、优化供应链上下游以缩减成本,商业化仍需3至5年。
在家庭场景的技能展示上,千寻智能与星尘智能展现了它们的技术突破。千寻智能的端到端VLA大模型让机器人能自主处理揉成一团的衣物,完成铺平、折叠的全流程;星辰智能的绳驱机器人则演示了做早餐、整理行李等复杂家务,其仿人传动系统可实现精准力控。不过这些技能目前仍局限于实验室环境。
“真正走入家庭,需要机器人的多程任务能力。比如,主人去上班了,需要机器人完成打扫卫生、整理衣物、切菜做饭等连贯动作,而目前机器人多为单任务形态,通过数据和训练只能完成叠衣服等单任务。”千寻智能COO郑灵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真正走入家庭 还需要智能水平和泛化能力跃升
“其实一些陪伴式的、语音交互式的机器人已经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家庭场景中,今年机器人品类的销售增长非常快。”京东智能机器人业务部负责人徐磊向记者介绍,目前对智能水平、泛化能力没那么高要求的家庭教育陪伴机器人、四足机器狗销量非常不错,今年“618”期间,具身智能品类增速超过 17 倍。
但目前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中的实际应用和渗透还较为有限,“希望机器人真正去干活,真正去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这是我们目前最大的事情。”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在采访中表示,目前对整个行业来说,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和泛化能力还不够。“如果哪一天,在场馆里面人形机器人可以随意地走来走去,并且可以帮我做一些事情,比如买点吃的,这就会是一个临界点。”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人形机器人真正进入家庭给人‘干活’,目前还无法实现。”优理奇机器人市场公关部负责人卢希喆坦言,尽管通过端到端大模型、分层式技术路径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实现特定场景的多程工作,帮助使用者完成一系列特定任务,但仅限于特定场景。万琳表示,在规则环境中实现自主智能没问题,但面对千差万别的家庭场景,模型训练仍是巨大挑战。
家庭环境的个性化(装修风格、物品摆放)、动态性(新购物品、布局调整),使得机器人的泛化能力遭遇严峻挑战。“每个家庭的装修、布局都不一样,这对于机器人来说还需要高质量、海量的数据去训练,另外家庭场景是具有动态性的,比如新买了一个电视装在墙上,但是机器人不一定能够精准识别新添置的物品。”卢希喆认为,最核心还是要提高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和泛化能力,而这需要高质量的数据采集。“不过家庭场景的数据采集还存在隐私性的问题,要确定很多家庭是否能接受数据回传,这也是需要行业、政府共同努力去解决,比如立法、出台标准,让消费者可以去信任这样的数据采集。”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破局之路:技术、生态与社会认知的协同进化
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走入家庭,需在技术、生态构建与社会接受度三个维度实现突破。技术层面,“大脑”与“躯体”的协同进化是关键。宇树科技强调的“泛化能力”、千寻智能看重的“端到端大模型”、星尘智能采用的“绳驱传动系统”,分别指向智能算法、数据处理与硬件结构的核心攻关方向。
数据与泛化能力的正循环尤为重要。众擎机器人的实践显示,多元场景数据能显著提升机器人适应性,机器人从踢足球被二次开发为拳击平台,甚至衍生出远程操控的竞技游戏。“数据越多元,机器人在特定场景的泛化能力越强。”众擎机器人市场经理吴思诚表示,这也是行业期待全域数据开源的重要原因。北京经开区开放真实世界数据采集的举措,正为这种突破提供可能。
机器人正在踢足球(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吴思诚向记者表示,生态构建需要标准与协作双轮驱动,当前机器人硬件接口、控制算法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二次开发成本高昂。多家企业呼吁头部厂商与政府合作制定行业标准,实现“一套开发成果适配多台机器人”。“通过‘本体+功能模块’的组合模式,可以降低个性化开发门槛,这种思路或将加速生态成熟。”卢希喆表示。
社会接受度的提升需要时间与技术的双重验证。用户对机器人的担忧集中在安全与隐私两方面。星尘智能选择绳驱系统是为了实现“不伤人、不伤己”的力控精度;优理奇采用保守算法牺牲部分效率以确保安全;隐私保护需要法规与技术的协同,在数据利用与保护间寻找平衡。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我认为机器人成本下降的路径已经逐渐明晰,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机器人将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价格实惠、有性价比的机器人。”黄茜认为,依托中国制造的供应链能力,量产之后成本差异会缩小,机器人本体的价格会越来越低且趋于统一,竞争焦点将转向场景适配与算法能力。
多家机器人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未来,机器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爆发点可能出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类似GPT的“机器人时刻”,实现跨场景能力迁移;二是柔性电子与新型材料突破,让机器人硬件成本下降一个数量级;三是隐私计算技术成熟,解决数据采集与保护的矛盾。“当前行业已处于爆发期,但从实验室到家庭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全产业链的耐心与协同。”
“我相信不会太远。”如同北京经开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具身智能产业专班主任芦瑜所言,未来,从教育、养老等场景落地的陪伴机器人,到具备多任务处理能力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再到从工具进化为真正的家庭伙伴,机器人走入百姓家中的路径已经清晰可见。
当机器人不再是展会上的科技奇观,而是能安静叠好衣物、陪伴孩子学习、协助老人起居的家庭成员时,那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未来,或许就真的来临了。而这段从工业试验场到家庭客厅的征途,不仅是技术的进化史,更是人类与机器重新定义关系的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