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上午,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智能机器人科学家与企业家深度对话”活动举行。
具身智能产学研破壁对话环节,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弋力表示,人形机器人从“表演模型”真正走向“实用落地”,无论是从算法、软件层面、还是硬件层面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弋力认为模型层面,难点在于突破人形机器人“自主泛化”,使机器人能在复杂、非结构化环境中可靠规划与适应,实现通用性与可靠性的平衡。
硬件层面,需要本体更具可靠性和鲁棒性。弋力指出,某些全尺寸的人形机器人没有办法摔,摔了就有问题,然而人形机器人不可能不摔。某些报价9万元的机器人相对来说更皮实一点,但其相对于成年人的作业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如何做到又豪华、作业空间相匹配、同时拥有硬件可靠性,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另外,相较于无人驾驶汽车,公众对近距离共处的人形机器人容错率更低。亟需从底层技术、系统设计到行业标准层面,构建完整的功能性安全体系。
弋力呼吁,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大家要有一些耐心。“它上限很高,难度也很高”,现阶段大家要务实,找到好的机会,同时做好长期耕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