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最多的是氢,可地球空气中却几乎没有它。我们每天吸进肺里的,70%以上是氮,而氢几乎“销声匿迹”。氢去哪了?氮又是从哪来的?
宇宙为什么是“氢的天下”?
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是氢,这不是巧合,而是从宇宙诞生的第一分钟就决定的。
138亿年前,大爆炸之后的宇宙像一锅开水,温度高达上百亿摄氏度,充满了自由奔跑的质子、中子和高能光子。随着宇宙急剧膨胀、冷却,在大爆炸后第1秒到第20分钟之间,温度降至适合核反应的区间,质子和中子开始结合,进入所谓的“原初核合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最先形成的是氘核(¹H + ¹n → ²H),然后逐步合成氦(⁴He)和极少量的锂(⁷Li)。但是时间非常紧迫:整个核合成窗口只持续了大约17分钟。再晚一点,宇宙就冷却得太快,核反应彻底停摆。
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后果,大部分质子根本没来得及参与核反应,就直接“被保留下来”成为今天的氢。根据标准宇宙学模型,最终产物中约75%的质量是氢,24%是氦,剩下不到1%是所有其他元素的总和。这是为什么你今天看到的恒星、星云、星系,几乎都是在氢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
更重要的是,氢原子是整个元素周期表中结构最简单的原子: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它不需要稳定中子,不需要复杂核力平衡,也不容易在高温下被打散。这种“极简主义”的结构,在宇宙早期极端环境下反而成了生存优势。
而那些更重的元素(比如碳、氮、氧),则必须依靠恒星内部更复杂、更缓慢的核聚变反应才能诞生。它们不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而是恒星“次生产线”上的高级货,这就是它们在整个宇宙中远远不如氢常见的根本原因。
这一切并不是理论推测。NASA 的 WMAP 和欧空局的 Planck 卫星先后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进行了精确测量,发现其中的元素丰度数据与大爆炸核合成模型高度吻合。这些“天文化学指纹”证实了氢的统治地位是从宇宙诞生第一天就刻在规则里的。
所以,氢成为宇宙的老大,不是因为它最亮眼,而是因为它来得最快、结构最简单、最能熬过那场开天辟地的混乱。
地球上氢为什么留不住?
氢在宇宙中到处都是,可地球上几乎见不到它的踪影。这不是因为地球没曾经拥有过氢,而是因为它真的抓不住它。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先理解一个基本物理机制:气体逃逸。任何气体分子,只要速度足够快,就有可能挣脱地球的引力,彻底逃逸到太空中。而决定一个分子能不能逃出去,关键看两件事:它的质量有多轻、温度有多高。
氢分子(H₂)是所有稳定气体中最轻的,分子量仅为2。根据热力学原理,分子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质量越轻,速度越快。
在地球上空1000公里的热层中,温度高达1000K以上,在这种环境下,氢分子的平均速度可达到5~6公里/秒,而最高速的那一部分甚至超过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这意味着,部分氢分子可以直接“冲出地球”,进入太空,再也不回来。
根据NASA的观测数据,地球每天大约损失300吨氢气,主要通过“热逃逸”机制缓慢流失。这是一个持续至今的过程,从地球诞生之初就开始了。
而且,早期地球的条件对氢来说更加恶劣。那时候,紫外线更强,火山释放的氢气更多,大气层还没有臭氧层保护。大量氢气被高能光子击碎成原子氢,进一步加速了逃逸效率。研究表明,在地球形成后的最初5亿年里,可能有超过90%的原始氢已被彻底扫荡。
相比之下,像氮气(N₂,分子量28)、氧气(O₂,分子量32)这样的重分子,平均速度远低于逃逸阈值,即使在热层中也被地球牢牢“锁住”。这就像是:氢是一群蹦跳着就能翻墙的小孩子,而氮和氧是搬不动腿的大叔,压根跑不掉。
更极端的例子是火星。火星质量更小、引力更弱、几乎没有全球磁场保护,连二氧化碳都留不住。火星目前的大气压只有地球的0.6%,主要就是因为它连“气”都拽不住。而地球虽然成功留住了氮和氧,但对氢来说,依然是一个“漏气星球”。
所以你现在看到的地球大气中,氢的体积分数不到0.0000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是因为它没来,而是它来了又走了,走了就再没回来。
那地球上的氮是从哪来的?
氢没留下来,可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78%是氮。这些氮从哪来的?其实它是恒星的“遗产”。
氮并不是宇宙大爆炸时直接产生的。那场爆炸只留下了最轻的几种元素:氢、氦和极少量的锂。要制造氮,得靠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在那些比太阳还重的大质量恒星里,存在一种叫做CNO循环的核反应路径,意思是“碳-氮-氧循环”。它的过程是:碳核与氢核撞击,经过一连串反应,氢变成了氦,但在中途会短暂生成氮-14和氮-15这两种同位素。虽然氮只是短暂停留的“中间产物”,但随着恒星老去、膨胀、死亡,这些元素会被抛回宇宙。
一些恒星通过超新星爆炸,以极高能量把内核元素抛洒到星际空间;另一些变成红巨星,缓慢释放外壳气体,形成“行星状星云”。这些氮,就这样漂浮在宇宙中,变成星际尘埃的一部分。
约45亿年前,我们的太阳系就是在这样一团富含“恒星尸体碎片”的星云中诞生的。地球也在这团尘埃中慢慢凝聚。那些氮元素,混在小行星、陨石、彗星甚至原始岩石中,成了地球的一部分。
那这些氮,为什么最后都跑到了空气里?
这就跟地球本身的“气体个性”有关。
在地球形成初期,整个星球是一颗炽热的岩浆球。随着地幔冷却,火山喷发开始释放气体,这叫做地幔脱气。
今天我们看到的火山喷发,喷出来的主要是水蒸气、二氧化碳,还有少量氨(NH₃)和氮气(N₂)。别小看这些“少量”。火山不止喷一天。几十亿年来,地幔像压力锅一样,把氮不断地“吹”进大气层。
科学家估算,整个地球地幔中可能仍储存着比大气层多至少3倍的氮。也就是说,今天空气中的氮,只是地球长年“放气”放出来的一部分。
但更关键的是:氮一旦进入大气,它就几乎不会再走了。
因为氮分子(N₂)非常稳定。它由两个氮原子通过三键牢牢绑在一起,化学活性极低。不像氧气会跟铁生锈、跟碳化合燃烧;也不像CO₂能溶进水里被海洋“吃掉”。氮几乎不参与反应,不溶水,不沉降,不喜欢“社交”,只喜欢孤独地待在空气里。
你可以这么理解:氮赢下这场“大气竞赛”,靠的不是数量多,而是性格稳。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地球上氮的来源有很多路径(火山、陨石、化学转化),但最终“气氛主角”这个位置,只有氮坐得住:它不是最活跃的,但它最耗得住时间。
为什么不是其他元素当“主角”?
看到这里相信会很多人问:为什么不是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当主角?
这就要看几个条件:
够稳定:氮气分子是三键结构,在大气中几乎不参与反应,寿命极长。
不易溶于水:不像CO₂,氮不容易被海洋吸收沉降。
不易被生物消耗:植物无法直接利用N₂,氮循环效率低,氮在生物圈流动缓慢。
不易逃逸:虽然比氢轻,但比逃逸速度慢,能被地球引力牢牢抓住。
相比之下:
氧气很活泼,被岩石和生命消耗得厉害,直到蓝藻和植物大规模光合作用后,才在气氛中积累。
二氧化碳容易溶于水,被海洋吸收、形成碳酸盐沉入海底。
甲烷是温室气体,寿命短,容易被光解,不稳定。
所以,氮不是最炫的,却是最能“熬”的。它不争不抢,但谁都撼不动它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