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声,科技赋能正当时。在淮安市247省道洪泽至金湖段繁忙的大修工地上,一场关于公路养护未来的“智能革命”正在上演。淮安市公路部门再次创新突破,将连续应用三年的沥青面层全结构无人集群施工技术,与“沥青路面摊铺厚度-离析双模态实时诊断系统” 深度融合,在长达13.645公里的战线上(全省里程最长),描绘出普通国省道智慧养护工程的“淮安样板”。
传统公路大修,质量检测往往“慢半拍”。淮安公路人瞄准痛点,率先成功应用“智慧双剑”——“双模态实时诊断系统”。第一剑“探地雷达”,如同给路面做“实时B超”,电磁波穿透沥青层直达基层,摊铺厚度是否均匀瞬间可知;第二剑“智能慧眼”,高精度双目摄像头结合自研算法,混合料稍有离析,“火眼金睛”立刻识别,声光报警器随即响起,现场人员迅速铲料补料,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这“双剑合璧”,彻底改变了“事后诸葛亮”的旧模式,让施工质量管控迈入“实时感知、即刻干预”的智慧新时代。
与此同时,由五大模块构成的无人智能施工集群高效运转。在北斗厘米级定位的精准引导下,压路机如同被施了“魔法”,自主规划最优碾压路径,精确控制遍数、重叠度,实现“零死角”均匀压实,平整度和密实度远超人工操作。“5米减速、2米制动,一键停止”的安全防护网,让施工人员远离高危环境。无人集群不知疲倦,施工效率提升30%,优化路径还省下20%油耗,让养护施工更加绿色高效。
“质量更优、安全更高、速度更快、排放更少!”项目负责人介绍,此次247省道大修工程,是淮安公路聚焦新质生产力,打造“苏式养护”淮安样板的力作。智能无人设备、数字管理平台与“双模态系统”的协同应用,不仅攻克了养护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更标志着淮安在推动普通国省道养护工程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征程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这“智慧双剑”的光芒,正为“苏式养护”品牌注入澎湃的“淮安新质力量”,照亮公路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路。(图文/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