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修建隧道,尤其是穿越岩溶发育区,准确探明前方不良地质体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关键。单一物探方法往往因“多解性”而效果有限,综合物探技术应运而生。本文以弄莫隧道工程为实例,展示地震波与电磁波反射法协同应用的显著成效。
项目挑战:岩溶峰丛下的隧道掘进
弄莫隧道地处典型的岩溶峰丛地貌区,地形起伏大,最大埋深超300米。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灰岩,虽然岩体总体较完整,但局部破碎,裂隙发育,且地下水活动随季节变化剧烈。施工段(YK363+585~YK363+685)围岩为微风化灰岩,存在局部块体位移及中小塌方风险,准确探明潜在的溶洞、溶蚀裂隙带至关重要。
图3 TST现场布置图
技术优选:地震与电磁波反射法协同发力
针对隧道超前预报的难题,理论分析表明:波动场探测方法(如地震波、电磁波反射法) 因其具有方向性强、可定位、能测距的优势,是探测岩溶等不良地质体的首选。相比之下,扩散场和谐和场方法(如瞬变电磁、重力、磁法等)在精度和可靠性上存在明显不足。
因此,项目团队采用“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的综合物探方案:
TST隧道地震层析成像(长距离探测): 在隧道两侧围岩布设检波器(S)和震源点(P)。通过精确的空间布置(道间距约4m,炮间距约16m)激发地震波,采集三维地震波场数据。关键技术在于对采集数据进行波场分离和方向滤波,提取有效反射信号。TST能提供地质偏移图像(反映岩性界面变化)和围岩原位纵波波速(Vpr)分布图。高波速通常指示岩体完整致密,低波速则提示岩体破碎或存在溶洞等缺陷。
图4 弄莫隧道右洞进口TST桩坐标数据
地质雷达(MALA,短距离强化): 在掌子面布置测线,使用双频天线(高频400MHz、低频70MHz)进行探测。高频天线分辨率高,低频天线探测距离更远(约60m)。利用电磁波在岩溶、干/湿围岩介电常数差异界面产生的反射特征(负反射界面常指示充填物或空洞),精确定位掌子面前方短距离内的溶洞形态。
图1 地质雷达检测原理示意图
图5 掌子面雷达测线示意图
精准预报:数据融合锁定溶洞群
对YK363+585~YK363+685区段进行综合探测:
TST结果: 地质偏移图像显示在YK363+585~YK363+652和YK363+667~YK363+685段存在密集的红蓝相间反射条纹(指示岩性界面变化剧烈),且对应的围岩波速Vpr较低(约4530m/s),显著低于完整段(约5000m/s)。综合分析推断这些区段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差,并圈定出左边墙(YK363+595~605, 610~625)、右边墙(YK363+610~620)及洞身(YK363+635~645)存在岩溶中等发育带或充填型溶洞/溶蚀裂隙。
地质雷达结果: 在YK363+573~633预报范围内,清晰探测到左边墙(YK363+595~605, 610~625)和右边墙(YK363+610~620)存在多组显著的负反射界面,有力印证了TST对溶洞发育带的推断,并提供了更精细的位置信息。
TST的波速图像、地质偏移图像与地质雷达的图像在异常区域呈现出良好的对应性(见图示对比),共同指向了多个溶洞风险区。
图6 TST地质超前预报与MALA雷达结果对比图
(从上往下依次是:TST偏移图像、围岩波速曲线、雷达图像)
开挖验证:预报结果高度吻合
隧道掘进至预报区段后,开挖揭露情况与综合物探预报结果高度一致:
TST和雷达共同预报的溶洞发育带(如YK363+595~605, 610~625等位置)被证实存在充填型溶洞或溶蚀裂隙发育带。
TST预报的波速较高、反射条纹较少、岩体完整的区段(YK363+652~667),开挖揭露围岩确实较为完整坚硬。
特别是10-40米范围内的三个溶洞群位置,与雷达的精确预报完全吻合。
结语:综合物探是隧道安全的可靠保障
弄莫隧道案例充分证明:
方法优选关键: 基于波动场理论的地震波(TST)和电磁波(地质雷达)反射法是隧道岩溶超前预报的最有效手段。
长短结合优势: TST提供长距离、大范围的岩体结构和波速信息,地质雷达则提供短距离、高分辨率的精细刻画,两者结合显著克服了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和多解性,大幅提升预报精准度(如精准圈定3处溶洞群)。
工程价值显著: 准确的超前预报为施工单位提供了明确的风险预警,指导其及时采取加强支护、补充钻探验证等措施,有效规避了塌方、突水等事故,确保了施工安全和进度。
同度物探深谙复杂地质探测之道,其倡导的“科学方法优选、多源数据融合”的综合物探理念,正是精准预警隧道不良地质、实现安全高效掘进的核心路径。弄莫隧道的成功实践,再次验证了综合物探技术在保障重大工程安全中的不可替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