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老师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向我们传授他的经验。”在近日闭幕的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简称SFT科普创新大赛)总决赛上,来自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廖以畅表示。
廖同学口中的“梁老师”,正是海南大学《面向植入式脑机接口的机械臂3D物体辅助抓握》参赛团队的指导老师梁丰研副教授。作为参加SFT第一、二届科普创新大赛的“元老级”选手,梁丰研完成了从参赛学生到指导老师的身份转变,用十二年的时间编织出一条“梦想接力”的纽带。
SFT科普创新大赛海南大学副教授梁丰研(中)带领的参赛团队
师生传承,跨越十二年的创新接力
SFT项目是三星在全球开展的教育公益项目之一,旨在培养青少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鼓励他们通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013年,三星将SFT项目引入中国,为中国青少年搭建一个探索科学、追求梦想的平台,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迄今,SFT科普创新大赛已成功举办十一届,不仅覆盖全国32个赛区,更深入县乡地区,累计吸引了近70万名青少年参与,挖掘和储备一批富有潜力的新生力量。
在SFT首届科普创新大赛上,还是参赛者的四川大学本科生梁丰研同学面对评委关于“未来数据传输形式”的提问,给出了“意念传输”的大胆设想。彼时的SFT科普创新大赛犹如一把钥匙,为梁丰研打开了通往科研梦想的大门。他说,“SFT科普创新大赛像一盏明灯一样,启迪了我们科学探索的精神。”
十二年后,这盏明灯的光芒依然闪耀,而梁丰研的身份早已从参赛者蜕变为引路人。这样的角色转换,不仅是岁月流转的见证,更是科学精神代际传承的生动缩影。“我时常对学生们建议,科研既要大胆想象,更要脚踏实地,”梁丰研说,他将自己在大赛中积累的经验化为滋养新一代创新人才的养分,这也是其始终秉持的科研信念。
梁丰研和他的学生们用行动将梦想从赛场延展到现实,为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这也是中国三星举办SFT科普创新大赛初心与使命的最佳注脚。正如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毅所言,“大赛让青年的科学热情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持久动力,这是激发青少年科学热情的深层意义所在。”
姐妹接续,绽放科创传承之花
创新热情永不熄灭,科学精神薪火相传。在SFT科普创新大赛的舞台,不仅有师生间传承不辍的动人旋律,还有姐妹携手奋进的温暖光辉。
来自大连文谷高级中学的2025届毕业生刘若曦,曾两度踏上SFT科普创新大赛的赛场。在SFT第九届科普创新大赛上,刘若曦作为全国参赛选手代表在开幕式宣誓,并最终斩获总决赛一等奖。
刘若曦作为SFT第九届科普创新大赛选手代表宣誓
而在SFT第十届科普创新大赛上,当她以全国一等奖为高中科创生涯画上句号时,留存于她记忆深处的是这样一句话:“科创,让我看到了青春的力量”。刘若曦说,“科创教会我的,不只是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更是一份坚韧之心、跳出舒适圈的勇气、从头再来的决心和不轻言放弃的韧性,它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是多大多美。”
中国三星通过持续举办SFT科普创新大赛,构建了“真实问题导向+前沿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在激发青少年科学热情的同时,培养了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充分展现“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贡献于中国社会的企业”理念。而无论是梁丰研师生,还是刘若曦姐妹,都书写着SFT科普创新大赛最动人的篇章——在这里,有智慧的碰撞,更有梦想的接力。TA们的故事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悄然生长,化作中国青年科创力量不懈奋斗的鲜活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