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5公里续航、激光雷达全系标配,这能叫丐版?”雷军8月11日的委屈发声,换来网友更扎心的回应。当小米发起YU7标准版改名投票时,71%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维持原名——比起名称体面,他们更想质问:为何提车要等400天?
这张呈现71%支持率的投票图,成为消费者态度的直接注脚。支持者认为“起步即Pro级”彰显诚意,反对者则犀利调侃:“改名不如先涨5万”。而在社交媒体的沸腾争议之下,真正的矛盾早已转向体验落差与交付泥潭。
当首批车主手握配置单时,发现硬参数与软体验的残酷割裂。YU7标准版以835公里续航碾压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220公里,算力飙至对手5倍,全系800V超充与激光雷达的配置堪称豪华。然而后排通风加热、座椅按摩等舒适性功能的缺失,让用户自嘲买了台“参数赢家,体验乞丐”。这种配置与体验的错位,使得雷军口中的“委屈”在消费者端转化成了更尖锐的质疑。
比命名争议更灼痛的是交付困境。当前标准版提车需等待超50周(近400天),远超Pro/Max版本。7月全系仅交付6042辆的惨淡数据,与预售期1小时狂揽近30万订单的盛况形成冰火两重天。尽管三期工厂计划2026年投产,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的现状,让消费者发出“先解决交付,别纠结名字”的怒吼。
行业分析师指出,这场命名风波本质上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通病:参数竞赛与用户体验的失衡,营销声量与产能建设的脱节。当用户握着长达400天的提车单,所谓“丐版”或“Pro版”的名称争论已成奢侈。市场要的是能握在方向盘上的诚意,而非印在PPT上的传说。能否撕掉“期货”标签,才是小米真正需要跨越的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