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6:50,山城晨曦初露。
家住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岗街道的祝静走出家门,点开“响应公交”微信小程序,定位到最近站点,然后确定目的地“宏辉路站(东)”。电梯尚未抵达,手机界面已跳出订单页面,车牌号、车辆预计到达时间、步行导航、站点实景图等信息清晰明了。
5分钟后,祝静走出小区,一辆绿白相间的曹家湾片区3561路“响应公交”已在站点静候。
“很方便,就像约了专车。”祝静感叹着,快步登车。
“重庆地形复杂,‘大块头’的公交车有时拐不进背街小巷,一些区域的居民出行难免不便。”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公交北部分公司营运生产部部长曹荣晓介绍,“为填补区域性交通空白,2023年底,车身小巧的‘响应公交’应运而生,区别于传统公交‘定时定点定线’的运营模式,转而按需响应、定点接送。”
“响应公交”名称独特,内里也大有乾坤。
3561路“响应公交”驾驶员杨睿的驾驶台前竖着一块实时接单的智能平板,乘客下单后,后台会自动生成最优接驳路径,并将乘客信息、具体上车点、导航路线同步推送至驾驶员平板。
“不用费神想路线,跟着导航走,高效又省心。”驾驶员杨睿边说边平稳起步。
祝静刷卡落座,惬意地望向窗外。“以前错过一班车,只能无奈苦等,现在出门前指尖一点,‘专车’就到跟前,通勤时间缩短了不少。”她由衷感慨,“票价2元,敬老卡、学生优惠卡通用,1小时内换乘还免费,和普通公交一样!”
车辆灵巧穿行于街巷之间。窗外,拎着布袋赶早市的老人、步履匆匆的上班族,正从楼宇巷道间汇向各个站点。“开学季还能见到不少学生。”祝静笑着说,“好多都成了‘熟面孔’。”
面对“一老一小”使用智能手机的潜在门槛,“响应公交”如何确保服务无遗漏?
“我们采用‘线上预约+线下即乘’的服务模式,乘客可提前通过小程序预约车辆,也能直接在站点招手即停。”曹荣晓说,“哪里有需要,公交服务就跟到哪里。”
这份按需而动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从“人等车”到“车接人”的转变,还在于其动态适应潮汐客流的能力。“早高峰时,我们会将相邻几个需求密集的站点‘打包’,由一辆车循环接驳,尽快满足乘客需求。”杨睿指着屏幕上动态调整的路线解释,“到了平峰时段,车辆则恢复覆盖区域所有站点运行,确保服务广度。”
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交通服务模式,“响应公交”从未停下优化提档的脚步。重庆响应公交运营监管平台上线500余天以来,已完成近50次迭代更新,不少线路的车辆也从9座小型客车升级为载客量达19人的中型巴士,运力显著提升。
如今,便民交通的触角还在不断向城市“神经末梢”延伸。截至目前,重庆已在6个片区开通“响应公交”线路,日均服务乘客超7000人次,累计惠及市民近150万人次。一辆辆穿梭于背街小巷的“响应公交”,正悄然重塑山城居民的日常出行图景,成为畅通城市“微循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一道流动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