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7月21日至24日,合肥工业大学“硕剑铸星 核工筑梦”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合肥多地,以“寻访历史亲历者、播撒精神火种”为主线,通过史料研习、口述史采集、儿童科普等多元形式,开展“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专项行动。
历史溯源:在岁月烟尘中触摸精神丰碑
精神传承首在知其所来。7月21日,团队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老图书馆“两弹一星”专题展区。泛黄的手稿、斑驳的实验仪器,见证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峥嵘岁月。成员驻足于记录邓稼先、钱学森等先辈事迹的展板前,从“沙拌饭”“地窝子”的细节中,体悟“热爱祖国、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十六字精神内核。
亲历见证:皱纹里的信仰照亮青春征程
7月22日,团队探访合肥221厂“两弹一星”纪念馆。社区工作人员指着一幅幅史料图片,将“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艰辛与辉煌娓娓道来。当年,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奔赴青海,完成这一历史壮举。当讲到王淦昌院士的故事时,工作人员的声音格外庄重:“1961年,他一句‘我愿以身许国’,便隐姓埋名17年,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直到73岁公开身份,仍说‘只要国家需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燃烧’。”这样的赤诚,让在场同学无不动容。
有幸的是,团队成员还与曾扎根青海戈壁的核工业建设者展开了深入交流。从探讨日常生活到历史回忆,老建设者们用朴实的话语,回忆起当年在戈壁滩上战风沙、斗严寒,为国家核事业默默奉献的岁月,那些亲身经历的故事真挚而厚重,让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 “两弹一星” 精神背后的坚守与担当。
童心播种:当科学火种遇见童真星海
如何让“两弹一星”的厚重历史在孩童心中生根发芽?团队以“对话代沟”为桥、“趣味共情”为舟,分别在省图书馆、梦和雅居悦书房打造直抵童心的宣讲科普活动。团队用故事浸润童心,借画笔传递信仰。从科研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到为国家荣誉不懈奋斗的执着,一个个生动的细节通过贴近生活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变得可感可知。
另外,团队还巧妙融入绘画元素,让孩子们拿起画笔,将心中理解的 “两弹一星” 故事与精神付诸笔端。有的孩子画下戈壁滩上冉冉升起的蘑菇云,有的孩子勾勒出科研人员挑灯夜战的身影,五彩斑斓的画作成为孩子们与历史对话的独特载体。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 “两弹一星” 历史的认知,也让那份崇敬与热爱在笔尖流淌。孩子们瞪大好奇的眼睛,时而屏息聆听,时而举手提问,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初步触摸到那段历史的温度与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从科普宣讲到实地探访,从与历史对话到与建设者交流,团队用多元方式让厚重的历史变得鲜活可感,让“两弹一星”精神在孩童心中生根发芽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与传播,进一步拓展活动的广度与深度,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近距离触摸历史,让信仰之光照亮逐梦童心。
(唐宋宁馨 赵皓然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