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7月,随着《内河虚拟航标设计规范》通过审查,内河虚拟航标即将迎来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这一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的“数字航标”,虽无实体形态,却能通过AIS基站或电子航道图,在船舶导航设备上精准呈现,为航行提供智慧指引。而绿源航标灯凭借扎实性能与智能技术,正与虚拟航标形成互补,共同织密内河航运安全网。
内河虚拟航标究竟是什么?它是物理上不存在的“数字信息航标”,按传输方式分为AIS虚拟航标(通过船舶AIS设备接收)和电子航道图虚拟航标(依托电子海图显示),与河里的实物航标比较,优势显著,电子航标不受暴雨、急流等环境影响,在实体航标难布设的深水区域也能稳定运行;设置无需运输安装,维护成本极低,还能整合水文、气象数据,提供多元助航服务。此前长江五峰山大桥施工期,虚拟航标就曾填补实体航标空白,保障了通航安全。
作为实体航标灯中的佼佼者,绿源航标灯以“稳定可靠+智能协同”特性,成为虚拟航标的重要搭档。其采用耐腐抗暴材料外壳,适配内河复杂水域;高亮度LED光源确保远距离可见,低功耗设计搭配太阳能+锂电池供电偏远河段一次充电可续航7天,近岸更支持市电双模式,能源供应无误。更关键的是,绿源航标灯可与AISVTS系统联网,实时联动虚拟航标数据--当虚拟航标推送航道变更信息时,航标灯可同步调整闪烁频率,形成“数字提醒+物理警示”的双重保障。
网友对这一结合充满期待:“河里面没有实际航标了,能放心吗!"也有声音顾虑:“航标用虚拟的了,开船是不是也可以不用人了,或者船也用虚拟的算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事实上,实物与虚拟两者协同是关键:虚拟航标负责智慧化指引,绿源航标灯强化物理警示,传统实体航标则作为“保底”存在,在电子设备失效时坚守岗位。这种“数字+实体”的组合,既照顾了技术升级趋势,也兼顾了不同船舶的设备现状。
随着虚拟航标标准落地,绿源航标灯与虚拟航标的结合将更趋紧密。前者以稳定的物理存在消除“数字依赖”焦虑,后者以技术优势拓展服务边界再加上传统航标的兜底保障,两者共同构建起“多层次、无死角”的内河安全网络,维护内河安全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