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保温杯几乎是每个人的随身之物。通勤路上的上班族、书包里装着热水的学生、户外爱好者的背包里——它是日常必备,也是生活中的隐性刚需。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保温瓶市场规模为53.6亿美元,预计到2032 年将增长至80.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36%。稳定的需求和广阔的空间,使这一赛道常年保持热度。
在这条赛道中,日本品牌虎牌(Tiger Corporation)是绕不开的名字。2025财年,虎牌实现年营收超400亿日元(约合3.21亿美元),产品出口至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5年,虎牌与合作方研发的双真空隔热运输箱,随 SpaceX CRS-22 龙飞船往返太空,印证了其可靠性与技术硬实力。
图源:Tiger
从一只保温瓶开始1910年,菊地武典前往大阪当学徒,第一次接触到真空瓶。当时,冬天的冷茶泡饭让他渴望随时能喝上热水,这件小事让他看到了保温瓶的价值。
在一家真空瓶制造商积累经验后,他于1923 年创立了“Tiger(虎牌)真空瓶公司”,开始在日本生产并销售自有品牌的真空瓶。
当时的保温瓶价格高、易碎,市场在走下坡路。菊地武典决定解决“易碎”这一核心问题,通过选用更坚固的内胆供应商、增加纸板缓冲结构、采用椭圆形外壳等方式提升耐用性。
图源:Tiger
尽管价格比竞品贵近五成,但凭借设计和质量,半年便占领了关西地区70%市场份额。
他带着信心北上,却在东京受挫,产品被商店拒之门外,市场迟迟未能打开。改变局面的,不是渠道,也不是营销策略,而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发生。大量保温瓶在震灾中损坏,唯独虎牌发往东京的100个产品完好无损。口碑自东京扩散开来,随之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订单。三年后,虎牌在日本市场的份额达到85%。
从奥运餐车到百万台电饭煲进入20世纪60年代,虎牌的产品走出家庭,进入更广阔的公共场景。1964年,东京奥运会与新干线餐车批量采购其保温锅,品牌声誉随之确立。随后推出的电子电饭煲“泷立”,上市一年销量即突破百万台,至今仍有用户在使用。
此后,虎牌在设计语言上延续日式简约风格,在功能细节上持续精进:不断迭代真空层、内胆材质与防污工艺;同时将产品线扩展至电饭煲、咖啡机、刨冰机等小家电,逐步成长为日本家电行业的综合性品牌之一。
图源:Tiger
出海的第一站:中国1990年,虎牌在中国台湾设立子公司,随后进入香港和上海。彼时,日本正陷入经济泡沫破裂后的低迷期,内需疲软;而彼岸的中国正处在高速增长通道上,居民收入攀升,对高品质耐用品的需求快速释放。
改革开放带来的政策红利与庞大市场,让中国成为虎牌海外扩张的理想起点。
在大中华区完成初步布局后,进入21世纪,虎牌又将目光投向美国。这一步并非偶然:一方面,随着亚洲餐饮文化在北美流行,电饭煲等亚洲小家电逐渐被主流消费者接受。另一方面,美国高收入群体对高品质家电的偏好,与虎牌一贯的高端定位天然契合,这让美国成为它出海版图上顺理成章的下一站。
不同于许多追求“大而全”的家电品牌,虎牌在美国坚持“少而精”的打法,以保温杯和高端电饭煲为核心切入口。前者凭借耐用性与出色的保温性能,在权威评测中长期名列前茅;后者依托“日本制造”的口碑,赢得了高净值人群与亚裔社群的长期信任。
图源:Amazon
在亚马逊美国站,虎牌“梦重力”系列保温杯,凭借轻量化设计与超洁净镜面内壁脱颖而出,使用不易沾污、也不易残留异味,综合评分稳定在4.7分。
如今,虎牌的销售网络已覆盖亚洲、美洲,并延伸至欧洲和中东,产品行销全球约60个国家。
写在最后2024年,北美市场规模达到18.9亿美元。美国和加拿大消费者普遍使用保温瓶和保温杯来存放咖啡、即饮果汁、奶制品和茶,满足日常饮用需求。得益于对即饮液体产品的旺盛需求,北美稳居全球保温杯市场的领先地位。
图源: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欧洲市场方面,德国和英国的消费者逐渐偏好采用再生塑料、竹材等可持续材料制造的保温水瓶,推动了市场的绿色转型与增长。
与此同时,亚马逊、Flipkart、eBay 等电商平台上相关产品供应的增加,也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印度市场则受益于住宅和商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了对功能性与时尚兼备的补水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
在巴西,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户外娱乐活动的普及,保温瓶的市场需求显著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卖家可重点把握这一赛道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