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外热成像技术
医用红外热成像(IEMCT)系统是一种被动接收人体组织细胞代谢热源的功能影像技术,通过观察人体细胞代谢热的分布形态及强度,无介入、无损伤、无辐射、无痛苦,实现对疾病的早期筛查、风险评估、疗效监测等;该技术绿色安全、方便快捷、客观全面,结合临床可以智能、精准地进行疾病的诊断,反映疾病的性质和程度,是现代临床医学准确有效的补充检查手段。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原理介绍:人体任何功能异常时都会改变局部的新陈代谢、血流状态等,从而导致局部温度变化。红外热成像系统通过接收这些热源产生的红外波,经过光电转换及计算机运算,将人体温度分布呈现为伪彩色图形式,经验丰富的医生结合临床症状就可以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筛查,反映疾病的性质和程度。同时根据中医经典理论所阐述的整体观念、阴阳、藏象、经络等理论,红外热成像系统可以清晰地反映人体的寒热虚实状态,辅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指导辨证论治,故被称为“可视化的中医热CT”。该技术是现代临床医学精准有效的补充检测手段。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二、红外热成像在骨科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骨伤科疾患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已成为骨科主要的功能性影像检查手段之一。与X光、CT、MRI等结构性影像检查互补,弥补了结构性影像检查的不足,而且可以对于疾病的进展、转归等进行功能性描述,对于骨科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等具有客观、安全、敏感、准确、全面、快捷等优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相关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
1、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以及跟痛症等各种颈肩腰腿痛;
2、各种急、慢性组织损伤,各类骨折、脱位后的诊断及康复评估等;肿瘤等;
3、骨质疏松、佝偻病、椎管狭窄、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脊柱侧弯筛查等;
4、腱鞘炎、肌筋膜炎、骶髂关节炎、骨髓炎、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膝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各种骨关节疾病;
5、术后恢复及康复评估等。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应用价值:
①疾病诊断与鉴别
1、炎症性疾病
关节炎(如类风湿关节炎、膝骨关节炎/KOA):急性炎症期病灶区呈高温(红色/深红色),温度较健康组织高3-4℃,反映充血、水肿及代谢旺盛;慢性期呈低温(蓝色/深绿色),提示组织粘连、血供减少。
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区域持续高温,温差达1-2.9℃,且温度升高程度与血沉速度正相关,辅助早期诊断。
2、神经根压迫性疾病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受压时,支配区域出现低温带(如神经根型颈椎病患侧皮温降低),因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灵敏度达90.48%,可量化神经刺激程度。
3、循环障碍评估
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闭塞:早期发现末梢低温区,提示微循环障碍,预防溃疡形成。
血栓或血管吻合术后:监测肢体温度对称性,评估血流通畅度。
4、软组织损伤与疼痛定位
肌筋膜炎/跟痛症:患侧足底或腰背部温度显著异常,早于结构影像发现器质性病变。
不明原因慢性疼痛:高温区提示炎症性疼痛,低温区提示神经性或缺血性疼痛,实现“疼痛可视化”。
②疗效评估与康复监测
1、治疗前后动态观察
KOA患者经温针或中药熏洗后,膝关节高温区范围缩小,温度下降,与疼痛评分改善同步。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手法或射频治疗后,腰骶部异常高温区缩小,患肢低温区升温,温差减少与功能恢复正相关。
术后恢复(如关节置换):假体周围异常高温提示感染或排斥反应;温度分布均匀反映假体稳定。
2、康复训练指导
骨折愈合:急性期局部升温为正常修复反应;若恢复期持续高温可能提示感染或延迟愈合。
骨化性肌炎:根据热图调整康复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加重炎症。
三、技术优势与特点
1.无创安全:无辐射、非接触,孕妇、儿童都能使用。
2.弥补X光、CT、MRI等结构影像的不足,揭示代谢及功能动态变化。
3.操作便捷、动态监测:3分钟快速成像,支持动态追踪治疗前后变化。
4.灵敏度高:成像可以反映0.03℃的温度变化,可早期发现功能性改变,实现大病预警。
5.可与中医辨证结合:可用于体质辨识、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等,指导个体化治疗。
6.提供两份智能化AI中西医报告。
7.治疗前后疗效评价:干预前检测指导治疗,治疗中检测进行疗效评价,优化治疗方案。
8.多项指南推荐,中管局推荐目录产品。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四、医用红外热成像在骨科的临床价值
1、医保甲类高收费,促进科室创收
以河南省级收费参考 热断层扫描成像210300007 513元/人/次
红外热象检查 210500001 10元/部位
2、诊断革新
弥补结构性影像检查功能评估的空白,早于器质性病变发现功能异常(如跟痛症早期足底温度差异)。
3、治疗优化
动态量化疗效(如温差值变化≥4℃为显效标准),治疗前后对比,指导精准康复,增加患者治疗信心。
4、中西医结合枢纽
为中医辨证提供可视化依据,推动疗效评价客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