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我原以为华为今年的大屏动作会循规蹈矩,直到昨晚那条内部流转的料——“MateTV”要上新,而且一口气把尺寸拉到 110 英寸。
不是概念海报,也不是模糊影子,连版本和内存都对齐了:
标准版 65/75/85/98/110 英寸,对应 8GB+128GB;Pro 版砍掉小尺寸,保留 75/85/98/110 英寸,直接上到 12GB+256GB。
这个组合,摆明是要把“智慧屏”这块重新分层定价。
110 英寸对华为不是第一次试水。2024 年的 V5 Max 就干到过 110 英寸,定价 64999 元,合肥京东方代工。那台机器我见过实物,屏高接近成年女性身高、宽度过 2 米,连运输都得预约特殊服务。
这回把 110 英寸收入常规序列,说明华为不是玩票,是准备把“巨幕”当作长期 SKU 来维护。
很多人问,为什么不是继续叫“智慧屏 V 系”?原因其实藏在商标里。“MateTV”这个名,华为 2017 年就申请、2022 年完成注册,说明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压了多年的牌。
命名大概率会走“MateTV 6”的节奏:既承接智慧屏的代际认知,又把“Mate”这条高端线延伸到客厅入口,强化品牌锚点。
硬件这边,MateTV 的底子不难猜:
鸿鹄画质引擎、AI 慧眼、空间音频是华为一贯的三件套,灵犀指向遥控的体验也会继续深挖。更关键的是 SoC 与系统层的协同——大内存不只是为了装 App,本质是给本地模型、超分降噪、运动补偿这些算法留算力和缓存。
过去这些在电视上常被当“可选项”,华为的打法是把它们变成“默认体验”。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重做产品线?看两件事:
其一,家电补贴政策收紧后,高端化、大屏化成了确定性增量,行业不再靠“性价比”硬掰销量,反而要靠客单价拉利润;
其二,手机、平板、智慧屏之间的鸿蒙分布式联动越来越顺,客厅屏幕已经不只是“看内容”,而是家庭 IoT 的可视化中枢。华为要把“Mate”的方法论,从手机那套稳定、耐用、强生态,复制到大屏赛道。
有人担心 110 英寸会不会还是“摆设型家电”。我反而觉得,这次华为会把安装、运输、场景方案打包成标准服务,把“最后一公里”做重。你买的不仅是台屏,而是“屏 + 声 + 光 + 连接 + 内容”的整套方案。
线下门店和全屋智能团队,天然适合做这件事,这也是华为相对友商的渠道优势。
当然,巨屏也有现实门槛。第一是预算——即便成本优化,110 英寸仍旧不可能掉到大众价位;第二是空间——客厅开间、观看距离、墙体承重,都要专业人员评估;
第三是内容生态——如果本地 4K/8K 片源、体育赛事、游戏云端渲染跟不上,巨幕也难免“大马拉小车”。这几件事,决定了你家 98/110 英寸究竟是“家庭中心”还是“昂贵装饰”。
从华为的节奏看,我会把它放在年内的关键节点:要么双 11 前集中上量,要么卡在年末家装换新潮。标准版覆盖面广,负责规模;Pro 版抓声学、画质、算法的“极致体验”,负责口碑。
至于京东方的供货与面板良率,我判断这次不会成为瓶颈,反而是安装交付能力会成为首月口碑的分水岭。
值不值得等?
如果你正在看 85/98 英寸,并且家里已有华为终端,MateTV 的生态红利是肉眼可见的:跨端投屏更稳、家庭相册和通话更丝滑、手机平板的算力还能帮屏幕做协同渲染。
这些细小的顺畅,叠加起来就是“用久了离不开”的理由。反过来,如果你更在意“同尺寸最低价”,那就别把它当竞品;MateTV 想做的是“高端巨幕”,不是“把价打穿”。
我也说句实话:大屏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适配越好”。在 3.5 米观看距离下,98 英寸是一个兼顾沉浸和舒适的点,110 英寸更偏影院感。真正让你下定决心的,往往不是参数,而是那一刻的“整体观感”:
图源:手机中国
低反射面板的黑位、恰到好处的动态补偿、声音落在画面中间的临场感。这些东西,只能靠体验间的那十分钟说话。
最后,把选择题抛给你:如果 MateTV 110 英寸把价格压到你能接受的区间,你会把客厅交给它,还是继续守着 75/85 的“性价比甜点”?
留言聊聊你的尺度、预算和顾虑。我也会盯着渠道动向,第一时间把更细的规格和到店体验补给你。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