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舟团队正在训练机器自动生成义齿
在浙江工业大学—汉斯夫(杭州)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技术研发中心,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导师陈佳舟的指尖在键盘上飞快跳动,屏幕上复杂的牙齿三维模型随着代码流转逐渐变得规整有序。如今,这位计算机专家有了新身份——今年6月,学校、企业、专家三方正式签订协议,陈佳舟担任公司的“科技副总”。
从2025年初次技术对接到2025年的“科技副总”,这场跨越5年的校企合作不仅破解了传统牙科制造的技术瓶颈,更探索出一条“高校科研赋能产业升级”的创新路径。
5年前的春天,汉斯夫公司技术部负责人黄胜钧和市场部负责人徐杨东带着企业技术需求走进了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与陈佳舟团队展开首次交流。“当时企业的技术总监和市场总监通过我们团队已毕业的学生联系到我们。”陈佳舟回忆道。初次交流后,他带领团队回访了位于余杭未来科技城的汉斯夫公司总部,与企业管理层进行了深入沟通,敲定了合作内容和模式,并在浙江工业大学的扶持下建立了校企联合研发中心。
汉斯夫公司是口腔垂直电商头部企业康健苗苗旗下的专业牙科设备制造公司,旗下品牌舒雅星系专注于隐形矫治器、托槽、义齿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为正畸、修复等定制化牙科治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彼时,作为数字化正畸领域的“后起之秀”,汉斯夫公司正面临核心技术瓶颈:传统CAD软件依赖人工设计,单例正畸涉及方案耗时,效率掣肘严重。
“汉斯夫公司旗下舒雅齐品牌的正畸软件涉及到的很多核心算法都和我的专业领域高度契合。”陈佳舟表示,作为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博士毕业生,他近20年的研究聚焦在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数字人文可视分析等技术。
这种契合在口腔医疗数字化领域尤为重要。陈佳舟团队瞄准汉斯夫公司痛点,开发出“医学规则的多模态数据矩阵的AI算法”,覆盖从牙齿建模、分割到排牙的全过程。
“陈教授的算法可辅助完成60%的重复性工作,效率提升50%。”徐杨东对合作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这一突破对正畸行业意义重大——传统正畸设计高度依赖技师经验,效率低且成本高。
技术突破背后是校企协同的深度耦合。汉斯夫公司提供临床数据、算力资源及产品测试场景,浙工大团队则专注算法优化与理论突破。双方共建的联合研发中心,成为产学研融合的“试验田”——企业工程师入驻高校实验室,研究生在企业产线“蹲点”攻关,真正打通了“实验室到车间”的“最后一公里”。
合作的溢出效应远超预期。在学术领域,陈佳舟团队基于合作成果研发的三维排牙算法被计算机视觉顶会ICCV 2025收录;在产业端,合作的项目为企业申请8项国家发明专利,输送3名硕士研究生人才,校企联合开发的数字正畸智能设计软件提高设计效率80%以上,节约人工设计成本70%,累计创收1500万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升级。汉斯夫公司从传统制造企业成功转型为智能制造企业,产品线从单一工厂制造扩展到集“设计—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智能化系统。今年7月,舒雅齐获得上市龙头企业时代天使集团的战略投资。
谈及角色转变,陈佳舟说:“‘科技副总’是政府推动下的身份认可,将传统的‘学校—企业’双边合作升级为‘学校—企业—政府’的三方协作,有助于团队合作的稳定性,对培育出尖端科技与突破性成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徐杨东坦言:“陈教授团队不仅带来算法,还帮助我们建立研发体系。他们熟悉行业趋势,指导我们制定技术路线,这对传统制造企业转型至关重要。”
站在“科技副总”的新起点,陈佳舟团队和汉斯夫公司制定了更宏大的第二阶段合作目标:研发AI自动定制式义齿生成系统,计划实现设计效率提升85%以上,节约人工设计成本75%以上,预期经济效益3000万元以上。陈佳舟表示,借助“科技副总”的政策东风,努力推动更多的高校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企业生产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本报记者 杨柳树 通讯员 徐凯华
编辑 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