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北京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京东宣布投入超百亿资源启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计划”,目标直指商业化落地。结合近期圈内动向,AI产业的竞争焦点正在从虚无缥缈的模型参数竞赛转向更接地气、也更具挑战的物理世界。至此,单纯的“模型为王”时代正在过去,“应用为王”的时代已然到来。在这个大趋势下,产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谁的模型更大、更聪明,而是谁能将AI软件与物理硬件深度融合,在真实场景中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价值。
笔者认为此次京东的百亿计划,正是这场产业变革的缩影,它试图打通技术、供应链和市场之间的壁垒,而这恰恰是当前AI软件走向现实世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具身智能”成为AI软件的下一个战场
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AI大模型的爆发式增长,但大部分应用都还停留在屏幕里。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这绝非偶然。所谓具身智能(Embodied AI),简单来说就是让AI拥有一个“身体”,能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这背后,是AI软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有数据表明全球AI市场正以年均19.1%的速度高速增长,竞争重点已经从基础模型构建转向了商业化和终端应用深化。
这种转变主要来源于AI软件能力的飞跃。以大语言模型(LLM)为代表的生成式AI不再局限于文本和图像生成,开始具备理解、推理和规划复杂任务的能力,这为机器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脑”。正如牛津经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AI与机器人的融合极大地扩展了自动化的应用边界,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几乎所有领域都将受到影响。京东选择此时重金投入,正是看准了这个从数字世界向物理世界渗透的黄金窗口期。
现实任务驱动的核心技术栈
要让机器人真正在物理世界里“活”起来,光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还不够,还需要强大的“小脑”和“肢体”来执行任务,这就涉及到一套复杂的软硬件技术栈。在这里首先是“物理AI”这个概念,NVIDIA等芯片巨头正在大力推动,它强调AI系统需要端到端地理解和驾驭三维世界,而不仅仅是在数字环境中处理信息。这就要求AI软件不仅能“看懂”,还要能“行动”。
其次是机器人操作系统(ROS)的演进。长期以来,ROS 1在学术界被广泛使用,但它在商业化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一直存在一些问题。而新一代的ROS 2从设计之初就瞄准了工业级和商业化项目,为其提供了跨平台支持和更强的安全机制。这也为AI软件在机器人上的可靠部署铺平了道路,让复杂的AI算法能够在一个稳定、高效的底层框架上运行,是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和家庭的重要基石。
此外大模型本身也在向机器人任务适配。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在探索如何利用LLM进行任务规划、代码生成和人机交互,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京东在发布会上提到的“JoyInside”附身智能品牌,就是想为机器人植入一个高情商、能理解多元场景的“灵魂”,这背后依赖的正是这类与机器人任务深度绑定的AI软件技术。
智能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
然而技术再先进,如果不能商业化,也就只是空中楼阁。根据2025年的市场数据,一台先进的人形机器人成本可能高达数十万美元,这对于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SMEs)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此外,将机器人集成到现有业务流程中,涉及复杂的技术兼容和员工培训问题,门槛叶极高。
正因如此,新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机器人即服务(RaaS)模式允许企业通过订阅或按次付费的方式使用机器人,极大地降低了自动化门槛。此次京东的计划,本质上也是一种生态化的RaaS,它不仅提供销售渠道,还整合了供应链、技术赋能和场景解决方案。这种“全家桶”式的服务,正是为了解决单个机器人企业在商业化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市场对此也抱有极高期待,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8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为了加速这一进程,业界也在探索怎样能进一步降低技术集成的复杂度。目前一些新兴的平台像实在Agent智能体正在尝试“无需API”的集成方式,这种技术思路旨在绕过传统API开发和维护的复杂流程,让AI能力能更直接、高效地“附着”到现有的软件系统上。这类创新对于降低技术门槛、加速AI在各种商业场景中的部署至关重要,因为它让非技术背景的企业也能更容易地享受到AI带来的红利。
是创造伙伴,还是制造更高效的“螺丝钉”
当AI软件与机器人硬件的结合日益紧密,一个深刻的社会和伦理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投入巨资发展智能机器人,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创造能够与人类协同工作的“伙伴”,还是仅仅为了制造一批更高效、不知疲倦的“螺丝钉”来替代人类劳动?
对于这个问题,牛津经济研究院曾预测,到2030年全球可能有2000万个制造业岗位被机器人取代。虽然技术进步总会伴随着就业结构的变迁,但这次变革的速度和广度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协同机器人(Cobots)的兴起,展示了人机合作的美好前景,它们可以在生产线上与人类并肩工作,分担重复、危险的任务。然而,随着机器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和“全能”,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正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所说,机器人不应取代人类,而应增强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同情心。京东的计划中提到了陪伴、养老等场景,这触及了技术温情的一面。但当机器人大规模进入工业制造、物流等领域时,如何平衡效率提升与社会责任,如何确保技术的发展是为了“增强”而非“削弱”人类,将是所有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整个社会必须共同面对和回答的终极问题,这或许比攻克任何一项技术难题都更加复杂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