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浪锂电会展记者了解到,继7月底发布第四代超流体化无机固态电解质后,辉能科技(ProLogium)8月7日又实现了该平台的另一项重大突破:通过加速比热卡计(ARC)测试与瓦斯枪模拟高温燃烧等实验验证,首次同时实现了“材料本质不燃”和“系统主动热反应风险控制”。
该平台已在NCM955×全硅复合材料负极×内建ASM主动安全机制的极限组合下完成实证。
辉能科技指出,尽管“全固态”电池技术备受关注,但真正的安全,不是来自“全固态”这三个字,而是能否在系统层面整合本质稳定性与结构控制设计。 没有这些,任何全固态技术,都可能只是包着“安全外衣”的未爆弹。
目前,许多所谓的“全固态”电池仍存在热失控风险,尤其是硫化物系统。
硫化物电解质虽然具有柔性结构和良好的界面接触特性,有利于能量密度提升,但在高压和高温环境下,可能会释放出可燃性硫气体(S)和剧毒硫化氢(H₂S),并与负极锂金属发生剧烈反应,引发热链锁效应和二次燃烧,甚至产生锂自由基,导致爆炸和洋红色火焰等。
辉能团队以900–1300°C高温模拟测试,揭示硫化物潜藏的化学风险:实验中,硫化物会释放紫蓝色(硫)与浅蓝色(硫化氢)火焰,最终竟转为洋红色火焰,这是锂金属燃烧的特征色。
这正突显出一项重大风险:即使没有枝晶刺穿,在高温环境下,硫化物系统本身即可能演变为内建锂金属炸药,导致热链锁反应、剧烈燃烧甚至爆炸。这种复合燃烧行为揭露了其在极端条件下缺乏本质安全性的根本疑虑,值得整个产业链高度警觉。
相比之下,辉能科技的第四代系统采用“氧化物陶瓷隔层 + 超流体化全无机固态电解质”,在高温条件下无明显燃烧反应,展现出真正的“不可燃”特性。这表明,真正的电池安全并非由“全固态”这一概念决定,而是取决于材料的本质稳定性和系统层面的热反应控制能力。
辉能科技进一步指出,锂电池热失控的真正根源在于高温下正极释放活性氧、负极具高度还原性,二者交错引发连锁放热反应,即使无外火源也可能自燃甚至爆炸。
为应对这一风险,辉能科技设计了“双安全架构”:
一方面,氧化物陶瓷隔层在高温下保持绝缘和结构稳定,有效阻隔热扩散和枝晶刺穿;另一方面,配合内建主动安全机制(ASM)的全无机固态电解质,能够主动抑制正负极剧烈反应,分别通过“锁氧”和“驯锂”机制,切断热链反应路径。
ARC测试显示,传统电池在升温时容易热失控,而辉能电池无明显放热峰,整体热量大幅降低。ASM机制在关键温度启动,优先与正负极反应物结合,阻断热反应链。即使使用高能量密度的NCM955正极和全硅复合负极,ASM依然能有效控制风险,提高电池安全性。
图片来源:辉能科技
这项技术有两大核心:一是自2013年量产的氧化物全陶瓷隔层,能在高温下保持结构和绝缘,阻止枝晶刺穿和热扩散;二是自主研发的超流体化全无机固态电解质,内置ASM主动安全材料,能主动干预反应链,使电解质成为主动防护核心。
资料显示,辉能科技是一家总部位于台湾地区的固态电池制造商,成立于2006年。作为全球首批实现固态锂电池量产的企业之一,其核心技术为独家研发的“固态锂陶瓷电池”(LCB)。
辉能科技正在积极推进全球布局:在台湾地区,桃园千兆级超级工厂(Giga Factory)量产示范线2024年已启用,作为固态电池量产的示范中心。
在欧洲,公司宣布将在法国敦克尔克建设首座海外超级工厂,旨在为欧洲汽车制造商提供本地化供应,预计2026年动工,2028年启动第四代电池量产,2029年建成4GWh产能,并于2030年全面投产。
第22届华南锂电储能展 展位火热预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