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正逐步将其在关键领域使用的定位系统从美国的GPS转向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这一重要转变的背后,隐藏着伊朗在最近与以色列冲突中所汲取的教训以及对西方技术依赖的反思。
根据伊朗通信和信息技术部副部长埃赫桑·奇特萨兹在今年7月中旬的公开表述,国家正在实施一项全面的定位服务迁移计划。这一计划将涉及交通导航、农业监测、物联网等多个关键领域,将原本依赖于GPS的定位系统逐步更换为北斗系统。这一举措不仅表明了伊朗对美国技术控制的深切担忧,也显示出其对自主可控技术的日益强烈需求。
具体来说,在2025年6月持续12天的以伊冲突期间,伊朗及其相关水域的很多船只频繁遭遇GPS信号中断的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美国可能通过电信系统渗透,并利用手机进行位置追踪的警惕。这样的情况无疑增添了对伊朗安全的隐忧,并促使政府考虑更稳妥的技术解决方案。
更为严峻的是,围绕这一系列事件中,伊朗的多位核科学家与高级指挥官先后遭遇暗杀,揭示了伊朗在技术安全防护方面的脆弱性。这些令人不安的事件促使伊朗政府重新审视其对GPS系统的依赖,进而迫切寻求更为安全的替代方案。
北斗系统凭借其高精准度、广泛的覆盖范围以及中国控制的独立性等诸多优势,迅速成为了伊朗的首选。奇特萨兹表示,北斗系统在架构设计上先进,定位精度也体现出其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亚洲地区的覆盖能力尤为突出。此外,北斗的控制权由中国自主掌握,而非受到美国的制约,这使得伊朗能够在关键时刻避免被美国操控或干扰,为国家安全和军事行动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的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数年忍耐和思考后形成的必然选择。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伊朗一直依赖于美国的GPS导航系统。然而,在上述冲突中,伊朗实实在在体会到GPS系统的脆弱性,并意识到再也无法继续对美国抱有信任。因此,伊朗决定全面转向北斗系统,以降低对西方技术的依赖,同时加强自身的战略独立能力。
伊朗向北斗系统的转型,不仅代表了一种技术层面的调整,更是战略思维上的重大战略转型。北斗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导航系统,它还融入了中国的“全球伙伴网络”,在这一背景下,中伊关系正朝着“系统性互利合作”的方向不断演变。展望未来,伊朗或将在众多关键领域与中国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从而促成制度上的接近。这种双边合作不仅将加强伊朗的国防和经济实力,也将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全球规则制定权的扩展提供助力。
综上所述,伊朗将核心数据从GPS迁移至北斗系统的举措,根子在于对美国技术控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自身安全需求的积极回应。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伊朗的技术自主性,也为全球导航系统的多极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