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最新发布的ChatGPT 5在推出后遭遇用户广泛争议,主要围绕其交互风格与功能限制问题。面对舆论压力,官方迅速推出多项优化措施,试图平衡技术升级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冲突。
此次争议的核心在于ChatGPT 5的默认交互模式被批“过于冷淡”,与用户熟悉的GPT-4o的热情风格形成鲜明对比。部分用户直言新模型“像在跟机器人公文对话”,缺乏人性化温度。对此,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回应称,团队正在调整语气设定,目标是实现“温暖但不过度”的中间态,同时透露未来将推出更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功能,允许用户自主定义模型交流风格。
另一大槽点集中在功能限制上。思考模式虽提供更强的逻辑处理能力,但每周3000条消息的限额和超限后强制降级至GPT-5 Thinking mini的设定,被用户质疑为“变相收费”。此外,19.6万tokens的上下文窗口在处理复杂任务时仍显不足,尤其对开发者和专业用户造成困扰。针对这些反馈,OpenAI已重新开放GPT-4o模型供所有付费用户选择,并承诺若未来停用该模型将提前充分告知,以缓解用户对功能突变的焦虑。
为提供更多选择权,官方还在网页端设置中新增“显示更多模型”选项,解锁包括o3、4.1等历史版本。不过高端型号GPT-4.5仍仅限专业版用户使用,官方解释称因其计算资源消耗过大。业内人士指出,此次事件反映了AI产品迭代中的共性难题——如何在技术突破与用户体验间找到平衡点。OpenAI的快速响应虽暂时平息争议,但长期仍需建立更透明的需求反馈机制,避免重蹈“强推更新-用户反弹-紧急补救”的覆辙。
这场风波也暴露出生成式AI市场的成熟化趋势:用户不再满足于单向接受技术升级,而是要求参与产品定义。正如Altman所言,“AI的进化方向最终应由使用者共同决定”。ChatGPT 5的后续表现,将成为检验这一理念的重要案例。